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们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思想。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明确要确立劳动、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因此,深入研究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对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第一,正确认识我国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微观基础运行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生产要素是否成为商品能够进行交换、参与分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过去我们只承认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对非劳动要素取得的收入看成是不合理或不合法的,最终导致非劳动要素供给极为匮乏,资金紧缺、设备陈旧等问题相当突出。既然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产出而出现的社会收入分配方式,我们就要着重消除体制、认识、实践中的障碍,加速培育要素市场,实现收入分配方式的多元化,从而增加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
第二,完善与社会主义各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既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应该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管理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活力,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价值,从而集中更多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动交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www.xing528.com)
第三,强化收入分配,逐步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的总体目标。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收入初次分配必须逐步拉开差距,这样,社会经济才会有效率。但为了避免差距过大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必须通过政府再分配来达到社会收入的相对均衡。既坚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主体调节作用,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实现机会均等,鼓励一部分素质高、能力强的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通过多方面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收入差距,防止过分悬殊和两极分化,在不影响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积极性的前提下,兼顾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目前政府再分配的主要手段:一是完善所得税制,调整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的比重;二是完善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是建立失业保障制度;四是全面落实城市最低保障;五是积极推进完善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六是探索建立完善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总之,要以不断提高经济效率为基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扩大中等收入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为少数,中等收入者为多数,即“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