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考虑的问题之一,便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33]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的用意在于打破平均主义,激发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从而带动经济的成长。这种榜样力量和社会观念的改变,加上中国人力资本的稀缺,很快使得那些拥有较多知识技能的人力资本所有者,有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术走致富之路的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并且就此迈出致富之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国家长期存在“唯成分论”,按家庭出身划线。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只讲贡献而不讲物质利益,人们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人民群众想富又怕富,怨气重,工作积极性不高。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考虑的问题之一,便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部分人”可以是工人、农民,也可以是拥有较多人力资本的“合格的管理人员”[32]。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33]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的用意在于打破平均主义,激发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从而带动经济的成长。这一政策的实施,首先使不发达经济状态下所固有的陈旧观念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人们开始思考致富之道,开始懂得时间、知识、技术等可以被经济地利用。于是一部分因计划体制束缚较少的劳动者首先由于勤劳而致富。这种榜样力量和社会观念的改变,加上中国人力资本的稀缺,很快使得那些拥有较多知识技能的人力资本所有者,有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术走致富之路的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并且就此迈出致富之步。(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