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调研区域
2017年,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玉米研究所针对赤峰地区种植玉米情况,根据其播种面积、产量、生产水平及种植模式等因素,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选择,最终选择有代表性的旗县,主要包括松山区、敖汉旗、宁城县、翁牛特旗和喀喇沁旗5个旗县区的5家玉米收购商、12家农资企业、30户普通农户,在玉米生长关键期进行了玉米生产情况跟踪调研。调研面积共2085亩,平均产量是798.49公斤/亩,分为常规种植1761亩,平均产量是756.89公斤/亩,膜下滴灌种植324亩,平均产量是832.74公斤/亩。
表2-1 调研农户基本情况表
续表
1.1.2 种植品种
赤峰地区的生态类型趋于多样化,2017年赤峰市的玉米种子市场呈现多样化,调研农户种植的品种从中熟到晚熟达20多个,种植面积比较大的品种有:先玉335、京科968、赤单218、利禾1、华农887、吉农大401、丰田13、农华118、宁玉525、德单129、承玉15、和玉4等。其中由于产量不高、生育期较长等原因,丰田14、伟科702、京单128、天农9、先玉336、农华106等品种退出市场,这些品种在市场上占的比例不大,被市场淘汰。另外,赤单218、利禾1、华农887、吉农大401、京科968等品种是近两年出现的品种,出现后综合性状好、产量高、抗性强,所占市场份额快速增加。
1.1.3 种植模式
玉米种植模式主要包括常规种植、膜下滴灌种植两种主要的种植模式。常规种植以垄作清种为主,种植面积也最大,覆盖全市所有旗县区。膜下滴灌种植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干旱问题和保水保肥问题,得到很多农户的认可,但是由于地块限制,加上前期投入较大,调查户中膜下滴灌种植比例仅占15.54%。(www.xing528.com)
表2-2 玉米种植方式统计表
图2-1 不同玉米种植模式占总面积的比例图(%)
1.1.4 生长发育情况
本年度调查地区玉米生育期内降水354.2毫米,高于常年38.3毫米,需水关键期的7月中旬到8月上旬降水267.1毫米,高于常年84.6毫米;日照总时数1405小时,高于常年96.5小时;5月上旬和中旬的平均气温均高于常年,出苗整齐迅速;初霜冻9月27日,推迟一周左右,有效积温为3015.0℃,无风灾雹灾等自然灾害发生,玉米生长正常。
1.1.5 玉米收获与产量
2017年的玉米收获方式:在31户农户中,收获方式是人工收获的有11户,占种植户的35.5%,占种植面积的4.27%;20户采用机械收穗,占种植户的64.5%,占种植面积的95.73%,说明机械收获已经成为种植大户收获玉米的主要方式。
2017年的玉米单产:调研农户的玉米平均产量是798.49公斤/亩,产量与上一年持平。最高产量在松山区安庆镇元茂隆村,达971.4公斤/亩,最低产量在喀喇沁旗河北街道桥头湾子村3组,为590.6公斤/亩。其中常规种植玉米平均产量是756.89公斤/亩,比上年减产5.89%;膜下滴灌种植玉米平均产量是832.74公斤/亩,比上年增产11.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