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资源,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上为贫困群众开辟致富新路。
一是打“文化招商”牌。在全县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上,举办“陶瓷梦、鄱阳情”鄱阳籍中青年陶瓷艺术家作品展,唱响“鄱阳湖”文化品牌;举办“翰墨铸光彩——圆梦鄱阳社会扶贫”活动,邀请20名艺术家来鄱捐赠书画、陶瓷艺术品,获得社会善款470万元。鄱阳县依托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鄱阳湖博物馆等平台,建设文化博览旅游综合体、文化景区、商旅休闲综合体三大区域,带动文化演艺、工艺制作、影视传播、广告影印等产业发展。
二是打“文艺节庆”牌。依托主办的鄱阳湖龙虾节、古县渡杨梅节、莲花山柿子节、高家岭果蔬节、三庙前荷花节等乡村文化节庆活动,推动“文艺+旅游”,实现“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在鄱阳县第三届莲花山柿子文化节上,县文联举办了“莲花山——星火文学创作论坛”“莲花山书画笔会”“激情莲花山篝火晚会”等活动,引来万余名游客,不仅让“长在深山人未识”的柿子身价倍增、供不应求,同时也使油茶、茶叶、黑木耳等绿色食品推介会门庭若市。活动期间,莲花山乡销售农产品共赚取530万元,实现了文艺搭台、经贸唱戏,经济与社会效益双收,文艺助力物质脱贫在莲花山柿子旅游文化节又一次绽放光彩。(www.xing528.com)
三是打“非遗传承”牌。鄱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拥有各级非遗保护项目70项,对这些文化瑰宝,在加强挖掘和保护的基础上,通过生产性传承焕发“非遗”活力。建立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文化展示厅、脱胎漆器技艺传习所,涉及传统曲艺、戏剧、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民俗五大类,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广阔的展示交流平台。脱胎漆器和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特色商品,鄱阳草本灌芯糖制作技艺转化为生产力,鄱阳渔鼓、鄱阳渔歌已经成为文艺表演、展演的主要形式之一,走上了生产性保护的良性发展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