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创新思路,扶智增技,找准脱贫攻坚“阳光大道”。在抓班子、带队伍的基础上,许家窑村“两委”班子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沟通,确立了新的发展思路,即立足传统的种植、养殖优势,依托“品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小型种养+”,打造统一技术标准、分散种植养殖、委托加工生产、合作经营销售的产业链条。村集体努力当好村民的“管家”和“媒人”,争做天镇农特产品的“串联器”、全国农特产品的“搬运工”。此举不求从根本上改变村民传统的种养模式,而是逐步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另外,村干部向上级申请培训资金10万元,帮助村民提高自身素质,科学发展“小型种养+”,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
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书记张吉福(左一)视察许家窑村扶贫工作室
二是借力聚力,大胆探索,打造特色品牌“边城小村”。首先,通过打造“边城小村”特色品牌,对农副产品每一个环节进行整合,实行统一种养、回收、销售,实现了农副产品提质增价。其次,许家窑村将产品研发和销售阵地前移,联合创业大学生在市内创建了“边城小村精准扶贫工作室”。由此,“基地在村里、阵地在市里、市场在全国”的“研、产、销”一条龙产业链初步成形。此外,许家窑村“借船出海、借鸡生蛋”,通过与爱心企业合作,在农特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等方面使用“嫁接”技术,“嫁接”全国农特产品,使许家窑村贫困户实现了订单式的种养殖。村干部积极联系省内外大型企业,洽谈合作,开发生产的小杂粮、冻干水果、东方春爱心酒等产品广受市场欢迎。截至2017年10月,“边城小村”产业品牌已与20余家企业建立了精准扶贫合作关系。2017年品牌销售额达50万元左右,2018年攀升至70万元。农副产品的价值提升使老百姓从“填饱肚皮”变为“鼓起腰包”。品牌效应带来了收益和实惠,使贫困群众的干劲更足,思想观念也从原先的“要我脱贫”变为现在的“我要致富”。(www.xing528.com)
三是独辟蹊径,广结善缘,举社会之力推出“爱心股份”。经过几年的“调养”,许家窑村的元气逐渐恢复,进一步做大产业的时机到了。然而,缺少资金成了驻村干部避不开的一个困扰。怎么办?第一书记杨河芬想到了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拿出资金入股,帮扶村民脱贫。于是,他发动周围的亲戚、同事及其他社会关系在扶贫济困中奉献一份力量。在杨河芬的号召下,大家纷纷入股,以500元为一股,共筹得4000股200万元,这笔钱被大家称为“爱心股份”。“说是股份,其实既不分红也不收利息,只要村里人有合适的项目就可以无偿使用,脱贫后把本金还回就行。”杨河芬说道。一个好点子,破解了资金难关。在农户帮扶方面,截至2017年12月,“爱心股份”先后帮助4户村民发展规模养殖、2户发展规模种植、35户发展小型种植,实现了爱心收益全覆盖。在村集体经济方面,村里还利用“爱心股份”投资3万元建起大同市首个村集体3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6000元收入。此外,大同市凯宏粗粮城、妈妈菜餐饮有限责任公司认领了200股“爱心股份”共10万元,2家爱心饭店均同意将自家的饭店作为村里猪羊肉等农特产品的“直营店”。截至2018年底,已与15家“直营店”达成合作意向,有两家已启动供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