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陆联运衔接在长江三角洲的应用

水陆联运衔接在长江三角洲的应用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江三角洲依托上海而形成的相对发达的多种水陆交通线路之间,往往因地制宜,建立起便捷的联运方式。上海与川沙及南汇周浦的小火车通车后,相应车站设有轮船接送班次,实行水陆联运。平湖轮船业开设航班,“专自平湖至嘉兴,与沪杭铁路衔接”。1926年,昆山克记青张轮船公司与沪宁铁路订立水陆联运合同,发售由上海至湘城及冶长泾、南桥、吴塔、张家甸等处水陆客运联票[106]。

水陆联运衔接在长江三角洲的应用

长江三角洲依托上海而形成的相对发达的多种水陆交通线路之间,往往因地制宜,建立起便捷的联运方式。

相当发达的内河航运,一直是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各地交通的主要渠道[93]民国初年,南汇县惠南镇由当地商人集资创办的轮船公司,经营南汇与上海间的客运班轮业务。轮船从惠南镇的西潭子出发,途经新场、航头、鲁家汇、闸港,进入黄浦江到达上海十六铺附近的大达码头。上海与川沙及南汇周浦的小火车通车后,相应车站设有轮船接送班次,实行水陆联运。惠南镇与各乡镇及邻县之间也有客运班航船。[94]1925年,“有沈衡甫创办之永兴轮船,每日上午九时自川沙开至周浦,下午一时由周浦开回,客票售银二角二分。乘客如由川沙至上海,可乘上南汽车,即购联票,票价只收三角五分”[95]。1936年私营浦建公司建成石子路面的沪南公路,惠南镇有公共汽车直达上海[96]。上海县的陈行镇:

由沪至陈行镇,有水陆二途。水路乘沪平汽轮(上海至平湖),至塘口镇停泊,每日往来一次。陆路先由董家渡乘上南长途汽车公司之渡轮,至杨思区之周家渡,搭汽车至三林塘,乘小车达陈行镇。镇距三林塘12里,周浦镇12里,与塘口桥头中心河镇相距各3里,南汇之杜家行8里,运输全赖舟楫。[97]

江苏常熟双浜镇,“交通向有自乡至城之航船,以后塘岸南石桥为码头,挨班来往。自民国二年,白茆塘开行永利内河小轮船,以典当桥为码头,由张市、归市、何市、支塘、白茆、唐市而达城中小东门。货物由航运,旅客由轮行,近且支塘、吴市开昆山班轮船,当日可达,苏申往来益便。昆山、苏州、太仓亦有航船,停泊吴市,按班来张收发,代客买卖,隔日即至,其自张市至吴市,日有小车装货寄物,俗称旱航船”[98]

1909年沪杭铁路通车后,浙江嘉兴境内的平湖塘成为沟通沿岸乡镇与沪、杭间的主要通道。平湖轮船业开设航班,“专自平湖至嘉兴,与沪杭铁路衔接”。其中,1910年王升记轮船局与浙江铁路公司联手,新增“庆安轮”行驶乍浦至嘉兴航线。[99]1911年4月,又有通利嘉苏轮船局“特备坚快轮船,拖带公司船行驶嘉兴、王江泾、平望、八坼、吴江、苏州”,其与沪杭铁路“订立连带车票,以便乘客往来杭枫之间,并拟择日续开苏湖、杭湖、嘉湖等处,而便行旅”。[100]后因火车运行时刻表变更,平湖旅客无法赶乘快车,自1913年6月15日起,浙江铁路公司又添置“嘉平轮”,“由平至杭、湖各埠,可以当日往返”。[101]此后,又有往返于杭州绍兴间的“轮船公司成立,在杭绍间行驶二次,第一次船与沪杭下午二时车衔接,第二次船与上午十时由绍开行与沪杭夜快车相接”[102]丰子恺忆述,其家乡石门湾“位于浙江北部的大平原中,杭州和嘉兴的中间,而离开沪杭铁路三十里。这三十里有小轮船可通,每天早晨从石门湾搭轮船,溯运河走两小时,便到了沪杭铁路上的长安车站。由此搭车,南行一小时到杭州,北行一小时到嘉兴,三小时到上海”[103]

1905年沪宁铁路通车,途经嘉定南翔,同年当地黄承炳等人集资设立通济轮船局,专驶嘉定至南翔间航线,沿途“并于石冈门镇横沥西岸、马陆镇横沥东岸分设轮步,每日往返嘉翔依火车之班次为准,船价每人钱八十文。继商准上海车务总管英人濮兰德发行沪嘉联票,旅客称便。初仅每日百余人,后乃增至四五百人,罗店、娄塘、太仓、浏河、浮桥各镇乡赴沪者,咸取道嘉定,营业日益发展”[104]。20世纪30年代初,“因为南翔是上海近郊的大镇,乘客来往异常拥挤,原有京沪路(指沪宁铁路——引者注)的行车时间,不够乘客的需求,因此便在上海与南翔间建筑双轨,行驶沪翔区间车。车厢是小型的蒸汽车,自南翔上海间,每天往返二十四次”[105]

1926年,昆山克记青张轮船公司与沪宁铁路订立水陆联运合同,发售由上海至湘城及冶长泾、南桥、吴塔、张家甸等处水陆客运联票[106]。同年,在沪宁铁路沿线,还有“珠安汽船公司自安亭车站开往太仓,每日二班,有上海联票,旅客称便”;另有“代步船,外冈之恒泰分典开至安亭,以运出入之物,沿途亦趁人载物,每日一次”[107]青浦县练塘镇,“东南至松江,南至石湖荡,均有划船、航船、机器船以通沪杭路线,藉载客货。东北至角里(指朱家角镇——引者注)、青浦赵屯桥,西北至金泽、芦墟等处,有航船、机器船往来”[108]

货运方面,1935年关于江浙地区茧和米运输问题的调查,指出了江浙地区内的农产品较少使用铁路而较多使用帆船的原因:一是因为运距短,经由铁路运输必须多次装卸,又加上铁路运输中间还有转运公司插手,费用增多;二是因为当时货车车辆供给不充分,铁路运货要等车皮,往往反而比交由帆船运输慢;三是因为铁路手续麻烦;四是铁路官营,员工对营业盈亏不关心,不负责,而航船业运输者多系民营,负责尽心,又有传统的业务联系。因此,除天旱水涸或欲赶上海市价等不得已时用火车运输外,大多取道水路船运。[109]

表6-8 民国年间沪宁及沪杭甬铁路沿线的水陆联运

资料来源:《京沪、沪杭甬铁路联络运输之过去现在与将来》,《交通杂志》1935年第3卷第7、8期合刊。

沪宁铁路通车后,经由无锡转往邻近的宜兴溧阳、江阴及靖江、如东等地的过客大为增多,内河轮运业的发展得到新的推动。1912年,华文川、吴增元等集资10万元在无锡开设了中华新裕恒记轮船公司。1915年,又有利澄等轮运公司开设。1917年,无锡已有8家轮局、8条航线,航程为570公里。随着沪锡间人流物流交往的增多和无锡自身城市经济的发展,到1929年无锡共有19家轮运公司,有货轮15艘、客轮42艘,总吨位631.43吨。此外还有固定航线的航船329艘,其中149艘是开往外埠的如江阴、宜兴、常熟、溧阳、丹阳、金坛、沙洲、长兴等地。[110]镇江通往苏北的小轮船有短班、长班两种,前者每天早中晚三班在镇江、扬州间往返,后者每天一班驶往淮阴,途经瓜洲、扬州、邵伯、高邮、界首、汜水、宝应、淮安等地[111]。在浙江境内,自沪杭铁路通车,“与铁路竞争引起的一个结果是在过去十年中(指1912年至1921年——引者注),新航道上的客运有了发展,杭州与湖州之间已有定期客轮,嘉兴与新塍及嘉兴与海宁之间的航道也已开辟,同时钱塘江的小火轮也大量增加。除了亚细亚石油公司和美孚石油公司的机动船之外,这一地区的运输业几乎都由中国船承担”[112]

铁路和公路的展筑,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陆联运铺平了道路。20世纪30年代,水陆联运是轮船招商局与铁路局之间经常性的协作形式。从1934年至1936年初,轮船招商局先后与京沪杭甬铁路及津浦铁路等办理了联运协作。[113]1937年后,原沪杭甬铁路的新龙华至日晖港改为新日支线,开始办理黄浦江水陆联运业务。之后又在市内修建了联运沪宁、沪杭线的真西支线,逐步形成了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铁路格局。[114]

城乡间的客货交往,也得水陆联运之便。江苏“昆山素无轮船,光绪中常熟创办轮船以通申江,路经昆山之东门外,乃辟码头以小泊焉。然船抵东门每至夜分,故附轮者亦绝少。厥后太仓亦有轮船停泊朝阳门外之小马路口,以便附乘火车者。于是常熟亦添设日班轮船专驶昆山车站,以便交通”[115]。浙江平湖县王升记轮船局的航班,清末至民国常年运营,“专自平湖至嘉兴与杭沪铁路衔接”[116]。而嘉兴则是沪杭甬铁路主要的车站之一,“铁路交通有沪杭甬铁路自嘉善来,入嘉兴县境经三店区、汉塘区、东栅区、王店区,由王店区出境乃至海宁县之硖石镇”。其水路交通也四通八达,“四乡河道之可视为主干的:在东乡有冬瓜塘、三店镇(全线长18里),直通嘉善、松江及上海。又有平湖塘(水线45里)、乍浦塘(水线90里),与平湖县与海盐县之水运接联。在北乡有运河官塘(水线长40里),通盛泽、平望、扒尺、梅堰、双林等处。在西乡有新塍塘(水线36里),接严墓塘直达桐乡,接南浔塘直达南浔与菱湖,又杭州塘(或名三塔塘,水线33里),直通桐乡、崇德、杭州等处。在南乡有长水塘,沿沪杭甬铁路并行(水道36里),又姚家塘(水线33里),通东南各乡”。[117]

一些小城镇的商贸活动因邻近铁路或公路,自身又有内河航运之便,交通条件改善而颇为兴盛。上海县诸翟镇,“在吴淞江南,与上海、青浦接壤,距沪宁铁路南翔车站十八里,沪杭铁路樊王渡车站二十里;市街南北约半里,东西一里余,以紫隄街为热闹,大小商肆百余家,有碾米、轧花厂,每日晨昼两市,从前靛商营业与黄渡、纪王、封浜并称盛,今(指民国以来——引者注)则以花、布、米、麦、蚕豆、黄豆等为贸易大宗,市况颇旺”[118]金山县,“商业以县治朱泾镇及张堰镇为大,吕巷次之,泖港、松隐、干巷、廊下等又次之”[119]。宝山县月浦镇,“航船自本镇至吴淞、罗店各一艘,专代商铺寄载货物,兼搭旅客,当日往回”[120]。1935年,上海至江苏无锡的公路通车,途经嘉定县马陆镇并设有车站,每天的客货过往明显促进了市镇经济的发展[121]

嘉定县南翔镇,“南北跨横沥、东西跨走马塘,街路南北长约五里,东西长约六里,距京沪铁路车站约有一里。交通方面,十分便利,商贾很多,物产也富,所以称为各镇中的首镇”[122]。《嘉定县续志》亦载,该镇“自翔沪通轨,贩客往来犹捷,士商之侨寓者又麇至,户口激增,地价、房价日贵,日用品价亦转昂,市况较曩时殷盛”[123]。奉贤县西渡口,“为沪杭公路渡浦处,置有轮渡码头。渡东数十步,又为横泾出口处,车辆船舶往来如织,商店、工厂时有增设,渐成市集”[124]。上海县“虹桥、北新泾二镇,马路通达,渐见兴盛”[125]。浦东三林乡原有孙家桥,“自筑上南汽车路,桥毁,改建水门汀,名三林塘桥。三林汽车站设于桥北,为行人往来孔道,店肆年有增添。桥之北,路东有三兴轧厂及收染店;路西店为最多,居民男妇都制果篮”[126]。南汇周浦镇,自上南公路辟通,与上海的往来大为便利,商业贸易兴盛活跃,有“小上海”之称[127]

【注释】

[1]详可参阅安涛:《中心与边缘:明清以来江南市镇经济社会转型研究——以金山县市镇为中心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民国《宝山县续志》卷1,《舆地志·市镇》。

[3]民国《宝山县续志》卷1,《舆地志·市镇》。

[4]南京图书馆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第258册,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377页。

[5]王家范:《漂泊航程:历史长河中的明清之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99页。

[6]冯天瑜等选编,李少军等译:《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资料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1页。

[7]民国《平湖县续志》卷1,《建置·交通》。

[8]刘大钧:《吴兴农村经济》,中国经济研究所1939年版,第7、132页。

[9]民国《巴溪志》,《交通》。

[10]民国《光宣宜荆续志》卷1,《津梁》。

[11]南通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张謇的交往世界》,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51页。

[12]王清穆著,周惠斌等整理:《农隐庐文钞》,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年版,第267页。

[13]张汝皋主编:《松江历史文化概述》,第95页。

[14]上海地方志办公室、崇明档案局(馆)编:《话说上海·崇明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156、157页。

[15]南通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张謇的交往世界》,第151页。

[16]南京图书馆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第258册,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367、368页。

[17]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上卷,《江苏省总说·交通》。

[18]董婷婷等整理:《上海市内河轮船商业同业公会调查抗战期间船舶损失档案选》,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第18辑,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285页。

[19]民国《川沙县志》卷7,《交通志·舟车》。

[20]民国《章练小志》卷1,《形胜》。

[21]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古镇记忆》,第147、148页。

[22]民国《南汇县续志》卷1,《疆域志·邑镇》。

[23]民国《陈行乡土志》,《交通》。

[24]《匡凤逵洪锡范厘捐调查报告(1911年)》,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合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1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75页。

[25]《上海特别市各区农村概况》,原载《社会月刊》第2卷第5—11号(1930年11月至1931年5月),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63页。

[26]民国《上海乡土地理志》第九课,《闵行》。

[27]《上海特别市各区农村概况》,原载《社会月刊》第2卷第5—11号(1930年11月至1931年5月),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63页。

[28]《上海特别市各区农村概况》,原载《社会月刊》第2卷第5—11号(1930年11月至1931年5月),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52、453页。

[29]民国《三林乡志残稿》卷1,《地名》。

[30]民国《上海特别市高行区概况》,《交通》。

[31]民国《二区旧五团乡志》卷3,《建设》。

[32]土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古镇记忆》,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第146、147页。

[33]丁贤勇等译编:《1921年浙江社会经济调查》,第227、228、240、241页。

[34]民国《松江志料》,《交通类》。

[35]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0页。

[36]丁贤勇等译编:《1921年浙江社会经济调查》,第71页。

[37]陈亦卿:《沪杭甬铁路修筑与营运的追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经济(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758页。原编者注:陈亦卿曾任沪杭甬铁路局副局长。

[38]汪佩青:《沪宁、沪杭甬两路接通和统一调度的经过》,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经济(下)》,第762页。原编者注:汪佩青曾任沪宁、沪杭甬铁路调度所主任调度员

[39]上海公路运输起步较晚。1919年兴筑的军工路是上海第一条近郊公路。详可见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8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210页。

[40]沈叔玉:《关于沪宁、沪杭甬铁路的片断回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经济(下)》,第750—751页。原编者注:沈叔玉曾任沪宁、沪杭甬铁路局局长。

[41]丁贤勇等译编:《1921年浙江社会经济调查》,第292—293页。

[42]丁贤勇等译编:《1921年浙江社会经济调查》,第292—293页。

[43]丁贤勇等译编:《1921年浙江社会经济调查》,第295页。

[44]丁贤勇等译编:《1921年浙江社会经济调查》,第295页。

[45]沈叔玉:《关于沪宁、沪杭甬铁路的片断回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经济(下)》,第751页。

[46]邵力夫等:《上海南火车站》,本书编委会编:《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第3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429页。注: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上海南火车站被日军炸毁,后只留存南车站路、车站支路等路名。

[47]徐雪筠等译编:《海关十年报告译编》,第219、220页。此处原文增长率计算有误。

[48]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海关译编:《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第683、684、703、704页。

[49]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编:《中国经济志》,转引自张忠民主编:《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与城市综合竞争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50]徐雪筠等译编:《海关十年报告译编》,第282页。

[51]王致中:《中国铁路外债研究(1887—1911)》,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3页。1938年,萧曹段为战时需要拆除。1953年7月,萧山至曹娥江段重建开工,后一度停工,至1954年9月复工,12月通车。曹娥江大桥亦于同月开工,1955年3月竣工。至此,沪杭甬铁路真正实现全线贯通。此时距1906年10月苏杭甬铁路杭枫段开工,已近50年。

[52]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古镇记忆》,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第205、206页;丁日初主编:《上海近代经济史第2卷1895—192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41、342页。

[53]张守广:《卢作孚年谱长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01页。

[54]南京图书馆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第254册,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438、439页。

[55]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古镇记忆》,第206页。按:这条小铁路,直到1976年才拆除(柴志光等编著:《浦东名人书简百通》,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页)。

[56]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612页。(www.xing528.com)

[57]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第611页。

[58]民国《浙江新志》上卷,《海宁县·实业》。

[59][德]卫贤理著,王宇洁等译:《中国心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397页。

[60]丁日初主编:《上海近代经济史第2卷1895—1927年》,第340页。

[61]曲直生等:《浙西农产贸易的几个实例——米粮、丝茧、山货贸易的概况》,原载《社会科学杂志》第3卷第4期(1932年12月),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727页。

[62]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海关译编:《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瓯海关、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83—684页。

[63]丁日初主编:《上海近代经济史第2卷1895—1927年》,第340页。

[64]杨文渊主编:《上海公路史》第1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36—38、43—44,50—55、59—61页。

[65]南京图书馆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第254册,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441、442页。

[66]丁日初主编:《上海近代经济史第2卷1895—1927年》,第342页;南京图书馆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第254册,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429页。

[67]丁日初主编:《上海近代经济史第2卷1895—1927年》,第342页。

[68]南京图书馆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第254册,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429、430页。

[69]《上海特别市各区农村概况》,原载《社会月刊》第2卷第5—11号(1930年11月至1931年5月),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84、466、468页。

[70]民国《真如志》卷3,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交通志·陆道》。

[71]民国《真如志》卷3,《交通志·航路》。

[72]刘荫棠主编:《江苏公路交通史》第1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69—71页;南京图书馆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第254册,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433页。

[73]刘荫棠主编:《江苏公路交通史》第1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69—71页。

[74]《上海特别市各区农村概况》,原载《社会月刊》第2卷第5—11号(1930年11月至1931年5月),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80、428页。

[75]南京图书馆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第254册,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434页。

[76]南京图书馆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第254册,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446页;民国《宝山县再续志》卷6,《实业志·工商业》。

[77]《上海特别市各区农村概况》,原载《社会月刊》第2卷第5—11号(1930年11月至1931年5月),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77页。

[78]南京图书馆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第254册,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447页。

[79]刘荫棠主编:《江苏公路交通史》第1册,第101—102页。

[80]虞晓波:《比较与审视——“南通模式”与“无锡模式”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81]详可参阅《中国档案报》2014年10月16日,第2版。

[82]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史研究中心、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人民政府合著:《浙北一座名镇的兴起——嘉兴大桥镇社会变迁》,第109页。

[83]刘荫棠主编:《江苏公路交通史》第1册,第131页。

[84]《上海特别市各区农村概况》,原载《社会月刊》第2卷第5—11号(1930年11月至1931年5月),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58页。

[85]刘荫棠主编:《江苏公路交通史》第1册,第136页。

[86]盛国策:《旧上海的长途汽车》,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第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08、309页。

[87]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史研究中心、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人民政府合著:《浙北一座名镇的兴起——嘉兴大桥镇社会变迁》,第111页。

[88]民国《松江志料》,《交通类》。

[89]张叔通:《序言》,民国《余山小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90]民国上海市政府秘书处编:《上海市市政报告》(1936年12月出版发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民国时期市政建设史料选编》第1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2009年影印本,第493、494页。

[91]民国《嘉定疁东志》卷1,《区域·市集》。

[92]曹师柳:《锡沪公司回忆点滴》,常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常熟文史资料选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93]上海公路运输起步较晚。1919年兴筑的军工路是上海第一条近郊公路。1932年,全国经济委员会成立,公路建设移归该委员会办理,这一时期,公路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到1937年,连接上海的各干、支公路有:沪桂干线沪杭路、锡沪公路、苏沪公路、沪粤公路;支线沪太路(上海至太仓)、上嘉路(上海至嘉定)、上宝路(吴淞至月浦)、真南路(真如至南翔)、上松线(上海至松江)、上珠线(上海至珠街阁)、青沪路(上海至青浦)、沪七路(上海至七宝)等。沪杭公路于1932年建成,1935年上海至苏州、无锡等城市的公路陆续开通。另外,沪宁、沪杭铁路已先后于1908年、1909年建成通车。详可见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8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209—210页。

[94]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古镇记忆》,第84页。

[95]民国《川沙县志》卷7,《交通志·舟车》。

[96]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古镇记忆》,第84页。

[97]《上海特别市各区农村概况》,原载《社会月刊》第2卷第5—11号(1930年11月至1931年5月),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65页。

[98]王鸿飞纂:《双浜小志》(民国稿本)卷1,《市镇》,转引自沈秋农等主编:《常熟乡镇旧志集成》,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753页。

[99]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史研究中心、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人民政府合著:《浙北一座名镇的兴起——嘉兴大桥镇社会变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4页。

[100]《时报》1911年4月16日。

[101]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史研究中心、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人民政府合著:《浙北一座名镇的兴起——嘉兴大桥镇社会变迁》,第104页。

[102]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2辑,第1319页。

[103]丰子恺:《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版,第161页。

[104]民国《嘉定县续志》卷2,《营建志·交通·航业》。

[105](民国)倪锡英:《上海》,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页。

[106]《申报》,1926年8月2日。

[107]民国《望仙桥乡志续稿》,《建置志·航行》。

[108]民国《章蒸风俗述略》,《交通情形》。

[109]杜修昌:《京沪、京杭沿线米谷丝茧棉花贩卖费之调查》(1935年),转见陈其广:《百年工农产品比价与农村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35页。

[110]虞晓波:《比较与审视——“南通模式”与“无锡模式”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页。

[111]宗金林主编:《民国扬州旧事》,广陵书社2010年版,第153页。

[112]陈梅龙等译编:《近代浙江对外贸易及社会变迁——宁波温州、杭州海关贸易报告译编》,宁波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页。

[113]张后铨主编:《招商局史(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231、418—420页。

[114]徐之河等主编:《土海经济(1949—1982)》,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59页。

[115]民国《昆新两县续补合志》卷5,《交通》。

[116]民国《平湖县续志》卷1,《建置·交通》。

[117]曲直生等:《浙西农产贸易的几个实例——米粮、丝茧、山货贸易的概况》,原载《社会科学杂志》第3卷第4期(1932年12月),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717页。

[118]民国《嘉定县续志》卷1,《疆域志·市镇》。

[119]《金山县鉴1935》,《民国上海县鉴汇编·金山县鉴》,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版,第125页。

[120]民国《月浦里志》卷7,《交通志·航船》。

[121]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古镇记忆》,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第38页。

[122]匡尔济编:《嘉定乡土志》下册,《九·南翔》。

[123]民国《嘉定县续志》卷1,《疆域志·市镇》。

[124]民国《奉贤县志稿》,《奉贤县志料拾掇·疆域》。

[125]李右之:《上海乡土地理志》第十课,《蒲淞·法华》。

[126]民国《三林乡志残稿》卷1,《地名》。

[127]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古镇记忆》,第9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