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港口设施改造与导航设施对发展的重要性

港口设施改造与导航设施对发展的重要性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这些码头、仓栈多为外国人所有,它们的设立终究使上海有了近代化的港口,吞吐能力显著提高。导航设施对港口的发展同样重要。于是1846年在上海港进出要道长江口铜沙浅滩处设立了一艘木制灯船,1855年改由铁制的西式灯船“柯普登爵士号”替换,“以利航行”[83]。应该说,航标的设立,为进出港口船只特别是轮船的航行安全提供了基本的保障,是港口发展的必要条件。

港口设施改造与导航设施对发展的重要性

上海开埠前,过往的是各类木帆船港口设施简陋,货物装卸全凭人力,“凡码头各店粮食、油、酒及航报等船,一切钱货、民间婚丧、舆轿等项,俱系箩夫承值;各洋行内烟、糖、棉花等货,悉归扛夫扛抬”[73]。自开埠后,抵港外国商船吨位大,吃水深,“无一码头可卸船货,各船均抛锚于本江(指黄浦江——引者注),货由小船驳岸”[74]。1845年,英国人首先在外滩建造2座驳船码头。同年公布的《上海土地章程》,特别载明外国商人兴筑码头的特权。次年12月成立的“道路码头委员会”,专门负责租界内道路、码头的修筑。据该委员会1850年年会报告,是年码头开支6976银元,道路费用1856银元,前者是后者的近四倍。[75]至1853年,外滩江边已有10余座驳船码头,分属英商怡和、宝顺、和记等洋行,“租界前岸太浅,虽小船亦不可近,故各行自筑码头出滩,各如其名,如怡和码头是也”[76]

19世纪60年代轮运业趋盛,外商遂在近岸水位较深的黄浦江虹口、浦东段兴建码头、仓栈。它们系仿照国外同类样式建造,占地广,设施好,“沿黄浦一带江岸,用大木植桩,贯穿铁条,排列十余里,广数丈,其码头恰与轮船相当,可用马车径运货物至轮船,无须驳船”[77],装卸效率大为提高。1867年开业的英商公正轮船公司,低潮时码头水深也有20余英尺,无碍装卸,并有能容纳25000吨船货的仓栈。[78]它们的出现,标志上海港装卸方式发生全新变革,“货主与承办货物的人当时看到,把一艘轮船停泊在码头上,并在完成收货与卸货的工作时,从前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现在只要几天的工夫”[79]。虽然这些码头、仓栈多为外国人所有,它们的设立终究使上海有了近代化的港口,吞吐能力显著提高。

导航设施对港口的发展同样重要。上海港地理位置占优,但水文状况不尽理想。每年有大量泥沙随长江下泄,并在长江口淤积。用现代科学方法测定,据1958—1978年水下地形变化计算,“平均每年经大通站下泄的486Mt泥沙,约有50%以上停积于口门附近的拦门沙地带”,滩顶自然水深在6米左右。[80]这道横亘在长江口的拦门沙,给进出上海港的船只带来隐患。光绪川沙厅志》引述前志载,长江口南岸“去海岸数里涨有沙埂,南自大勒口迤北至黄家湾之外,潮来皆水,潮去成涂,沙性坚硬,故俗名铜沙,海舶误行其上必碎”[81]。开埠后,先前以江岸土堆或江中竖杆的助航手段显然落伍。《海关十年报告》载:“通往上海港的水道——长江口被称为神滩的沙洲横亘在南水道,蜿蜒二十余英里,是上海进出船只的主要障碍。”据1844年实地察访,“长江进口水道,船只航行相当困难,尤其在天气晦暗时更为不便。因为所有沙滩在涨水时都浸没在水中,而陆上标识又难以辨认”。那些不谙航道的外国商船尤受影响,“1843年上海开埠通商以来,好多进口船只在这些沙滩上搁浅失事,全部损毁”[82]。(www.xing528.com)

于是1846年在上海港进出要道长江口铜沙浅滩处设立了一艘木制灯船,1855年改由铁制的西式灯船“柯普登爵士号”替换,“以利航行”[83]。以后两年,在长江口至吴淞口设置了8座铁制浮筒灯标,指示进港航道;在吴淞内沙也设有浮筒和灯船,警示过往船只避让浅滩。[84]这些设施在同期开埠的各港中独树一帜,“向来除吴淞外,华宪于各处海道并未体究,以致在福州、宁波船只进出,因无塔表浮椿标认,岁坏不少”,1858年《天津条约》议约时,列强援引上海港之例,“议明以后各港所收船钞,必须将四分之一为修理考察该港口海道之费”[85]。应该说,航标的设立,为进出港口船只特别是轮船的航行安全提供了基本的保障,是港口发展的必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