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的一天,列车在英格兰的大地上飞驰。车上坐着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他一边欣赏着窗外的风景,一边对同伴说:“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喷出的火花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司不用向农民赔偿。”
时隔70年后,相似的一幕重演了。那是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与阿尔钦同游日本。他们在高速列车上看到了窗外的禾苗,想起了庇古当年的感慨。于是,他们询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农田有没有因为列车而遭受损害,导致减产?列车员说,情况刚好相反,飞速奔驰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鸟都吓跑了,农民们受益不少。可是,铁路公司不能因此向农民们收取“赶鸟费”。
上述的两个经济学故事,都是在阐述同一个现象:市场经济不是无所不能的,它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从定义上讲,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与劳务的情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垄断
在资源配置的稀缺性和规模收益递增的作用下,市场往往由一个或几个厂商垄断。在这种状况下,垄断厂商利用其市场控制力,制定与均衡价格相背离的价格,来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由于垄断导致了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产量,消费者剩余减少而生产者剩余增加,资源的配置很难实现帕累托最优。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在使用上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使用某件物品并不妨碍其他人同时使用这件物品;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技术上无法将不为之付费的人排除在该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在现实经济中,公共物品是广泛存在的,因为它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消费者们都想无偿使用这些物品,就出现了“搭便车”的现象,即不支付成本但可以获得利益的行为。(www.xing528.com)
物品的带给者,无法收回其成本,就会丧失带给产品的用心性,从而导致生产萎缩。这些特点使得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偏离,继而导致市场失灵,让市场无法有效率地配置公共物品。
·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是指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影响,而又不承担这些影响所带来的成本或利益。外部效应在现实经济中广泛存在,由于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因而市场参与者和公共部门都会以各种方式对外部性进行治理,从而让资源配置趋向于社会要求的最优水平。
·信息不对称
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几乎不存在,完全信息对称的状况也不存在,更常见的是信息不完全,以及由此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掌握信息多的一方被称为信息优势方,掌握信息少的一方被称为信息劣势方。
在信息完全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比如:消费者以高价买到劣质产品;生产者生产出市场不需要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之下导致的均衡结果,对社会而言是一种无效率的状况。
面对市场失灵的现象,我们不能以回避的态度对待,而是要对市场失灵进行客观的分析,看看哪些是市场经济尚未发展完备导致的?哪些是必须要政府介入和保障的?只有深入地认识问题,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只有不断健全市场,对于市场确实无能为力之处,坚决由政府干预和保障,才能够遏制市场失灵的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