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经济贫困而言,能力缺乏、精神贫困是更深层次的贫困。客观物质条件导致的贫困问题相对容易解决,农村贫困群众主体意识的缺失是扶贫工作的主要掣肘。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把脱贫的主动权交给农村贫困群众,提升农村贫困群众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主体性,即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北京科技大学将扶贫与扶志和扶智相结合,通过捐资助学、科技服务、人才(教师、机关干部等)培训、科普教育、心理辅导教育、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发展产业、文化交流等形式,开展“赋能式”帮扶工作,提高农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扶志就是要扶正志向,树立理想信念,引导农村贫困群众摆脱不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束缚,树立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扶智就是对农村贫困群众教授、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其学习、生产和就业的知识技能,使农村贫困群众拥有持续脱贫的能力。例如,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党支部、数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党支部分别为秦安县西川镇小庄村、小寨村教学点捐赠图书、学习用品和教学器材,帮助改善乡村薄弱学校的教学资源匮乏的现状。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党支部与秦安县兴国镇康坡村开展教育、文化帮扶共建,大学师生带领小学生进行趣味性电子电路启蒙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运用信息技术优势,为康坡村村史馆、陶艺扶贫车间建设信息化交互体验设施,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经济管理学院帮扶小庄村、小寨村发展苹果产业,举办校园营销大赛为农户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并举办全县“乡村电商人才培训班”,培养具有现代营销知识和技能的乡村电商人才,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和产品推广。
在工作中我们更有体会,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及攻坚难度的加大,扶贫“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矛盾关系逐步突显。对于贫困群众而言,摆脱缺钱缺物的现状是其最现实及最迫切的需求,给钱给物是在短时间内见效但难以长久的改善其生活窘迫的方法;而学知识、学技术、发展生产等长效但短期内难以见到成效的脱贫方法往往不太受欢迎。这对高校提供扶贫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输血”,更要“造血”,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赋能,包括观念的转变,知识、技术、资源的供给。只有贫困群众的“发展内驱力”得到充分调动后,才能使外部力量的帮扶效应充分发挥,才能建立起长效的脱贫机制,不断巩固和发展现阶段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