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扶贫扶志,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显著特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首先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要做到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1] 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强调:“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2]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3]
2019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4] 2020年10月17日,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向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5]
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是实现长久脱贫的关键。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如果只重“输血”轻“造血”,采用大量的补贴政策促使贫困户收入在短时间内得以大幅提升,不注意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旦外部帮扶政策被取消或者“急刹车”,难以有效维持现有的福利水平,已经脱贫的群众很可能再度返贫。[6]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内因与外因关系来说,精准脱贫是“事物发展变化”本身,扶贫政策、经济物质是“外因”,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是“内因”。[7]摆脱贫困重视“外因”的同时,更要重视“内因”,“内生动力”是解决贫困的根本,是政策、帮扶能够起到长期作用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不使一个贫困户掉队,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年均超千万人脱贫。但是随着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扶贫和扶智、扶志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如果贫困人口失去了摆脱贫困的精神和志气,缺乏脱贫攻坚的主体意识、责任,那么无论政府、社会如何扶持,均无法实现长期稳定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8]心贫比任何致贫原因都可怕和难治。正所谓“心病还得心药医”,扶贫先扶志,应当着力在消除精神贫困上下功夫,摆脱贫困需要智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地依靠外部“输血”式扶贫,不能从根本上断掉“穷根”。要从根本上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必须要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从单纯的物质资金支持转变到重视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让群众充分认识到掌握脱贫技能的重要性,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使其精神富有,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脱贫攻坚以来,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信心、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精神面貌显著改变,扶贫扶志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当前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和农村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在这场如火如荼的攻坚战中,各级党委政府提升脱贫攻坚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撸起袖子加油干。绝大多数建档立卡贫困户破除思想桎梏,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从被动脱贫到主动致富。但据调查了解,仍然有极个别群众存在“等靠要”“小富即安”等内生动力不强的现象;极少数群众得了“红眼病”,滋生“我也想当贫困户”的思想。“懒惰没有牙齿,但却可以吞噬人的智慧。”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地理条件限制,又有历史文化等原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一部分脱贫人口和边缘群体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返贫致贫风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贫困人口慵懒懈怠、不思进取、自我驱动和发展能力不足,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外在活力,可为脱贫攻坚提供新的动能和支持保障,既有利于消除绝对贫困,也能有效缓解相对贫困,缩小城乡差距。(www.xing528.com)
人无志不立,贫无志难脱。精准扶贫要点到思想和精神的“穴位”上,培育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这是“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的深意。因此,“十四五”时期,要以中央大政方针为指引,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防止贫困人口返贫致贫,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减贫体制机制。这一过程既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物资解决迫切的生产生活之需,又要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思想觉悟、精神状态和文化素养,扶志、扶智并驾齐驱,催生精准扶贫的思想动力和行为活力。
所谓扶志,就是要淡化贫困意识,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增强摆脱贫困的信心。一句话,就是要有强烈的摆脱贫困的想法和愿望。所谓扶智,就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一句话,就是要找到从根本上拔穷根的办法和途径。扶贫同扶智、扶志紧密结合,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需要,更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持续发展的需要。
石门县正确认识到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重要意义,通过推动在就业扶贫、移风易俗等方面的创新,不断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