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之所以要下那么大的决心搞田园化建设,是由于严峻的现实逼迫使然。当时公社由复兴垸、五美垸、同福垸、六安垸(今同春垸)等6个垸子和一个巴垸组成,19个大队,7100农户,32400人口,集雨面积68000亩,耕地面积52000亩。水利状况极差,突出表现为:一是农田高低落差大。最高处海拔34.4米,最低处海拔27.2米。二是渠系不配套,渍旱易灾。仅有的一些塘、港也是“废塘”“死港”。春旱之际,建成的双丰电排抽上来的抗旱水源只能流到邻近2个大队的两个组,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稍有渍水,又无法排出,可谓“三天太阳高田地开坼,三点麻雨低田一片白”。1969年8月10日晚的一场特大暴雨,降雨280毫米,31000亩耕地被淹,其中颗粒无收的有17000余亩。垸与垸之间,社员与社员这间,常因水利纠纷闹械斗,有一年就有两个社员在械斗中丧命。三是“吊作”的矛盾突出。由于居民集中居住在沱江沿线,而在耕的田往往有几里远,其结果是经营方式粗放,有收就收,无收就丢,粮食产量低下。四百弓的蔡春武队长,住所距离队里的田有2公里,6年里往返里程累计差不多有二万五千里,他自己戏称为“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四是制约了机械化的推广。由于没有机耕路,当时公社买的4台耕种机无法下田耕种;甚至学生上学的路上经常要蹚水。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全公社的干部群众。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农田水利状况,是当时身为公社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兼革委会主任的我思考最多的问题,现实逼迫公社一班领导人思考出路。受当时农业学大寨精神的鼓舞,我们认为大寨人能够在那块石头成堆的地方开垦出梯田,我们也一定能够创造出奇迹来。于是,一条关于对全公社的农田水利进行“大手术”的思路逐渐形成了。(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