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壮观场面:开挖南茅运河与倒虹吸管进出水渠的水利战斗

壮观场面:开挖南茅运河与倒虹吸管进出水渠的水利战斗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整个水利工程建设中,要数开挖南茅运河和倒虹吸管进出水渠的战斗场面最为壮观。当时上劳动力8.4万多人,占当时全县农业总人口的近20%,可谓男女老少齐动员,千军万马上战场。牧鹿湖公社党委副书记白石岩,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180多个小时。北河口小坝连和牧鹿湖新口边女民兵曹金莲、陈玉珍为了上工地参加会战,推迟原定的婚期。时隔40多年,重翻《运河战报》,昔日的人和事倍感亲切,昔日的战斗场面萦绕在脑际。

壮观场面:开挖南茅运河与倒虹吸管进出水渠的水利战斗

在整个水利工程建设中,要数开挖南茅运河和倒虹吸管进出水渠的战斗场面最为壮观。当时上劳动力8.4万多人,占当时全县农业总人口的近20%,可谓男女老少齐动员,千军万马上战场。在北起县城、南至茅草街、西起红旗桥、东至五七运河的两条50公里战线上,战旗迎风飘舞,高音喇叭响彻云霄。各公社(镇)的参战队伍成团、营、连、排建制,每米两名劳力,军纪严明,行动迅速,构成人潮汹涌、人声鼎沸的磅礴之势。入夜,百里华灯将工地照得通明透亮,宛如“百里天河”。县政府助理调研员吴毅夫在《运河颂》中这样描绘:“十万银锄落,冰随汗雨飞,双肩担日月,细浪逐春归。”在这场气势磅礴的大决战中,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每个共产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战斗在一起,就是一个英雄的群体,构筑了一个个坚强的战斗堡垒。王美成、刘应元等县领导走到哪里搞检查,有时就在哪里带头参加劳动。新安公社(今华阁镇)党委书记中庸接到任务后,带领3000民兵,肩背被包,腰系工具,步行40公里,赶到茅草街工地。厂窖公社党委书记童宪明在午夜发现工地上的南坝因天雨积水过深面临垮塌的危险后,带头跳入冰冷的泥浆中,带领群众连续奋战5个多小时。伏西连支部书记胥辉,眼见堤坝快要决口,在风雨交加,零下三四摄氏度的低温下,推来一只木船,用肩膀顶住木船堵口,冰冻的水冻得他直至昏死过去才被群众抢救上来。牧鹿湖公社党委副书记白石岩,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180多个小时。九都公社指挥长朱华新患脱肛病,他用手捏住肛门,坚持和群众同劳动。八百弓指挥所51岁的水机站站长王典清,本来患有高血压病,在均和倒虹吸管挡水坝合龙时,带头跳进结冰的凉水中堵口,坚持搏斗20多分钟,被工地群众誉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麻河口公社胭脂甲大队民兵营营长李桂初在零下一二摄氏度的低温下,为排除抽水机的杂声,潜入深水里排障达半个小时之久。厂窖公社共产党员左炳坤,两个小孩重病在床,接到开挖命令后,即匆忙赶赴工地,后来一个孩子夭折,经领导再三劝说,他才回家草草安置丧事,但没两天就带着伤痛返回工地。像这样一桩桩感人至深的事迹,在工地上到处流传,一曲曲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动人赞歌,永远颂之不尽,他们的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场气势磅礴的战斗中,人民群众中同样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牧鹿湖公社一等残废军人刘代君,身残心不残,主动要求上工地。华阁公社新成连老贫农田梅生,关节炎、肾病、肺病交加,却难工重活照样抢着干,起早贪黑拼命干,一次由于劳累过度昏倒在工地,被救醒后,二话没说又拿起扁担去挑土。沙港市公社新农连13岁的邓松华争着报名上工地,在冰天雪地里劳动不甘人后,出席了县里的群英会。八百弓公社永红大队86岁的五保户陈正迁,主动到工地义务做饭、烧水、挑土。北河口小坝连和牧鹿湖新口边女民兵曹金莲、陈玉珍为了上工地参加会战,推迟原定的婚期。小坝连二排由10名女民兵组成的战斗队,和男民兵并肩作战,每天多挑一个小时的“贡献土”,被誉为“铁姑娘战斗队”。牧鹿湖公社文华连第八民兵排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争分抢秒,在全县第一个提前34天完成任务。厂窖公社玉成连民兵史德华、龚玉学等在一条宽200多米,全是齐腰深的“米汤泥”中施工时,冒着严寒,只着短裤,带头站在淤泥里,用脸盆、木桶把稀泥一盆盆、一桶桶舀上来,一边干一边乐观地说:“开河战士不怕苦,心红似火劲鼓鼓,严冬腊月胜三伏,泥巴挡寒赛棉裤。”该连上下一心,顽强拼搏,被工地群众誉为“敢打硬拼的钢铁连”。像这些感人肺腑之事,可谓不胜枚举。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一种欺霜傲雪的战斗精神。为了抢时间,促进度,指挥部适时提出“三个六”的要求,组织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即早晨6时出工,下午6时收工,每人每天挑土6方。一时间,单位与单位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展开对手赛、夫妻赛、姑嫂赛、全家赛,你追我赶,把整个工地闹得热火朝天,先进典型层出不穷。三岔河公社中岭大队58岁的张顺兰和媳妇展开对手赛。华阁公社华东大队队长俞中义与女婿肖作广结成“一对红”受到总指嘉奖。下柴市公社多福大队61岁的周大秀和儿子同创挑土高工效,双双出席了县里的群英会。华阁公社联华大队民兵刘文才刚燕尔新婚,便携妻子同上工地争贡献,受到一致称赞。荷花公社70岁的社员汤银生,不顾劝阻,携儿子、孙女同上工地,成为祖孙三代战运河的典型,像这样的例子,当时真是很多很多。时隔40多年,重翻《运河战报》,昔日的人和事倍感亲切,昔日的战斗场面萦绕在脑际。

在这场大决战中,面对施工难题,人民群众表现出了无穷的智慧。荷花公社的群众在产子坪湖里施工时,遇到竹篙探不到底的淤泥,他们就用芦苇扎排,然后在排上筑成堤坝。牧鹿湖公社群众在九都山工地施工时,锄头挖不到黄土,他们就采用一种挖硬土的洋镐。华阁公社群众在勒马山工地上筑堤,遇到半边是黄土半边是淤泥的情况,他们就想出了用木扎排桩的办法克服困难。浪拔湖公社的民兵用插秧机动力牵引泥船排淤,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三仙湖公社群众采取破湖断水,开龙沟支沟,沥水晒湖,分层进土的办法,解决了穿过1200多米宽的调蓄湖时的施工难题。总之,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www.xing528.com)

值得一提的是:在开挖南茅运河、倒虹吸管进出水渠,建倒虹吸管的工程中,由于采取了“多用民力,少用民财,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办水利”的指导思想,生产队和社员群众的伙食、工具等都是自行解决,整个县财政支出只有240多万元,而群众的义务投工达950万个,按现在每工200元计算,折合人民币19亿多元。参战的3976个生产队,每个队经费开支只按平均2500元计算,总计花费千万元。事实和数据告诉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