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5月,县委班子进行了调整,常克良、叶德昭同志被调走,王美成任书记。接到上级的批复后,新一届县委班子当即召开专门会议。在会上,王美成根据上级的批复和上届县委的安排,果断决定对育乐大垸实行“开肠破肚”,开挖南茅运河,并随即研究具体部署,调整工程指挥部组成人员:由刘应元任指挥长和党委书记;谢贵美任副书记、政委;郭章贵任常务副指挥长、副书记;二轻局局长赵古翔、水电局副局长蔡文炳、商业局副局长邱海涛任副指挥长;法院副院长黄汉初任副政委。新指挥部成立后,即在全县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工作,造成了举全县之力,大战南茅运河工程的舆论攻势。各公社(镇)相应成立指挥所,抽调精兵强将,调运物资和劳动力,划分堤段,搞好后勤保障等,为工程的顺利开展作好了思想、组织、劳力和物资上的准备。
南茅运河综合水利工程是以运河开挖为主体,以均和倒虹吸管、育新电排、茅草街船闸、南洲泄水闸等为配套的完备水利体系。1975年10月28日,运河开挖的战鼓擂响,全县除乌嘴、明山(这两个公社当时在开挖明山电排渠)以外的18个公社(镇)的8万多男女劳动力参加了大会战。会战于1976年1月6日基本结束,历时68天。建成后的运河全长41300米,底宽30米,面宽78米,河底海拔25.5米,堤顶高程32.5米,坡比为1∶3;在海拔30米高程处,两岸各设了3米宽的平台;工程总计土方1256万立方米,石方12800立方米,混凝土4360立方米。
与该主体工程同时进行的大型配套工程是均和倒虹吸管。该工程被称为“南茅运河的前哨战”。工程由水电局陈立生、李中柱具体负责,在西起南茅运河,东至大通湖滨的五七运河的10.5公里的战线上摆开战场。此条横向开挖的渠道在穿过沱江河时,采取在河床海拔26米处铺设一条长263米,孔径3.2米,流量为16.8立方米/秒的水泥管,再在两岸周围建闸控制的办法。该工程从1975年9月开始,次年4月基本竣工,7月1日剪彩通水。(www.xing528.com)
在完成上述工程后,接着又开始了育新电排和茅草街船闸的第二期大型配套工程建设。育新电排设计为4台800千瓦的机组,排水量32立方米/秒,一条和南茅运河相连,长3170米,面宽83米,底宽40米的引水渠,一个桥闸结合的进水闸。工程由蔡文炳具体负责指挥,其中电排部分由300多人的专业队施工。机埠从海拔33.5米挖到24.3米,机坑深度9.2米,底板由4块长104米,宽22米,厚度0.55米的钢筋混凝土板构成。机埠工程挖掘土方15万立方米,堆砌块石4500立方米,浇混凝土3500立方米。工程从1976年9月开始,至次年12月基本竣工。茅草街船闸由黄汉初、邱海涛、李中柱具体负责,省水利厅水电二处承建,按六级航道和年货运量100万吨的标准设计,分五部分组成:一是上闸首长25米、宽8米;二是闸室长75米,宽10米;三是下闸首长18米、宽8米;四是引桥;五是船埠和进出口航道。该工程组成了600多人的专业队,完成土方31.9万立方米,石方6800立方米,混凝土12000立方米。于1976年12月动工,次年12月竣工。
为了更好地发挥运河的综合效益,1995年,南县争取国家投资630万元,在运河北端兴建了泄水32立方米/秒,引水15立方米/秒的南洲泄水闸。为了配合泄水闸泄水,是年冬又动员育乐大垸9个乡镇,31000多劳动力,把运河向西北延伸开挖2611米。为了便于船舶停靠,把东北端1930米长的运河拓宽10米,作为船埠。此前和以后,又陆续建起南洲、班咀、红旗、万元、文明、湘北等6座干线运河过河桥和92处小型水利配套工程,使运河体系更加科学、完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