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黄石水库,还得从白洋河流域水旱灾害说起。白洋河是沅水桃源地段左岸最大、最长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慈利县西南部,有西南两源并以西源为主。西源发源于慈利县云造山,又称龙潭河;南源发源于景龙桥陈家坡,又称毛家河。两源在桃源黄石境毛家河汇合后始称白洋河。白洋河先后流经桃源黄石、九溪、黄甲铺、漆河、浯溪河、青林、车湖垸、陬溪等9个乡镇,在延泉注入沅水。流域面积1780平方公里,其中桃源县境1148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62.3%。干流长度121公里,其中桃源县境88.7公里。由于河流滩险流急,穿山出峡,白洋河流域水旱灾害频繁。1949年至1958年10年间,先后发生大小水灾21次,年年有灾,甚至一年数灾。1954年特大洪水发生,白洋河两岸一片汪洋,历时48小时,洪水淹没稻田8万余亩,房屋3000余栋,受灾人口3.2万多人。遇上干旱之年,广大人民群众夜以继日战旱灾保禾苗,千方百计与干旱拼搏。群众编了个顺口溜:下雨望着水流走,天旱车水坐烂屁股磨破手,水多愁,水少愁,大水淹田要减产,天干无水也失收。居住在此的群众,世代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纷纷要求锁蛟龙,灭旱魔,保田园,夺丰收,变水害为水利,改变生产条件。
自1957年开始,黄石水库由湖南省水利厅水利水电设计院组织勘测设计,修建方案经1959年、1960年、1963年、1965年多次补充修改,终告定案。
枢纽工程设有主坝、副坝、溢洪道、输水涵洞及坝后电站等建筑物。主坝为大心墙土石混合坝,最大坝高40.5米,坝顶高程94.5米,坝顶长230米;副坝为均质土坝,坝高18米,坝顶长240米;溢洪道设在主坝右端一公里处的榔树垭,为岸边开敞式,表孔有闸控制蓄洪,闸宽20米,堰顶装有10米×9.3米钢制弧形型闸门2扇;输水涵管有2处,坝左端一处灌溉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直径3.2米,长276米,进口底板高程71米,设计流量23.5立方米/秒;另一处发电用,布置在主坝右端山头上,管径2.5米,设计流量25立方米/秒,发电装机2台,6000千瓦。
1958年,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的指导下,中共桃源县委根据中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精神,决定大兴水利,修建黄石水库。(www.xing528.com)
1958年9月,水库枢纽工程动工修建,桃源县黄石水库工程指挥部同时成立,中共桃源县委副书记赵存良任政委,县委委员张富顺任指挥长。工程决定上7580人,主、副坝同时动工修建。工程是在勘测设计、准备工作不足的情况下仓促上马的,属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当大坝清基扫障后,进行施工准备工作,导流槽流量按44立方米/秒设计,随即进行施工,心墙进土层厚度15~20厘米,用石硪、羊角滚和混凝土圆滚碾压。12月底当心墙进土已达8万多立方米时,库区上游骤降大雨,溪水陡涨,施工导流槽被冲毁,冲走土2.8万立方米。次年,进行大坝再选工作时,将心墙砂壳坝改为大心墙土石混合坝。
1959年9月,黄石水库主体工程开始续建,县委先后抽调177名骨干,陆续组织5万劳动大军,汇集在水库枢纽工地开展填土筑坝,开凿输水隧洞等拦河蓄水大会战。人们发扬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精神,大搞技术革命,制作了“土火车”“木制翻斗车”“空中吊篮”等运土工具,便道上实行“轨道化”“索子化”,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由于施工场地窄,取土路程远,投入劳力多,工地上人山人海,道路上人来人往,机械声、号子声、喧哗声日夜不停,响彻云宵。特别是进入大坝合龙堵口的关键时刻,当用装土的麻袋和抛下的石头、沉船等被急流冲走之际,一支由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组成的突击队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时值严冬季节,尽管河水刺骨,大家肩并着肩,手挽着手,筑成一道人墙,用血肉之躯减缓水势。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拼搏,胜利完成了大坝合龙任务。大坝合龙后,下了一场大雪。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民工们脚踏泥泞,顶风冒雪,在施工场地上、便道上,用雨布、芦席、油毛毡搭起帐篷施工;夜晚在大坝上吊起20支大铁锅,装上炭火来回烘烤,防止土层冻裂,民工们说:“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工程,丝毫不能马虎。”5万民工大干两个冬春,筑起了白洋河上第一座坝顶长291米、坝高40.5米的主坝和坝顶长291米、坝高18米的副坝。两座主体建筑物巍峨地矗立在白洋河上,锁住了凶猛的洪水,使高峡出平湖、水随人意流的愿望得以实现。至1961年8月,水库枢纽工程基本上完工,共完成土石量347万立方米,投工600多万个。1961年8月至1964年10月,因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和“大跃进”共产风的影响,工程停工下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