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贤
1966年7月30日,是一个令平江人振奋的日子,一个应该载入平江史册的日子。
这天上午,万里无云,艳阳高照。10时许,由48辆汽车组成的车队,行驶在长伍的砂石公路上,11时到达了青冲水轮泵站。
当时,整个平江县就二三辆吉普车,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小汽车,而且是十分漂亮的小轿车,还有红旗牌轿车。老人们说,平江县建立1800多年,这是头一次。人们猜想,肯定是中央来了大干部、省里来了大领导。往日平静的青冲,此时沸腾了。当地群众从浯口街上赶来,从山村的羊肠小道赶来,一齐涌向青冲电站的公路两旁。
究竟是什么吸引了这么多高级干部来到青冲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平江县是个丘陵山区,境内山多水多,有汨江、昌江两大水系,昌江穿南北,汨水贯东西。昌江是汨江的最大支流,汨江在平江境内长192.9千米,流域面积4053平方千米,境内落差107.5米。有支流141条,其中一、二级支流117条,全县形成了密集的水网,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最大水能蕴藏量28万千瓦,为水力发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956年9月,县水电局在三市镇西侧圳墈上引水建立了一个小电站,装40型水轮机,配12千瓦发电机组。次年3月投产发电。这是平江的第一个水电站。之后,有南桥、安定等乡镇建了八一、鸣山等电站。这几个小电站的建设,为县领导打开了办水电的思路。
1964年10月,中共平江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了“大搞水轮泵,开发汨罗江,建设新平江”的决定。全县人民积极响应,立即掀起了大办小水电的热潮。到1965年冬,先后在横槎、义口、塘口、三阳、练埠、江口、板口等地建成了拦河坝21处,水轮泵站20个,安装水轮机110台,发电机总容量2231千瓦。青冲水轮泵站1965年9月动工,1966年7月枢纽工程竣工投产发电,左岸安装水轮泵20台,带动75千瓦发电机组4台,总容量300千瓦。横槎电站位于三市乡横槎村,1964年10月动工,1965年5月竣工投产,装水轮机3台,375千瓦。
1965年12月,平江水利电力建设成就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1966年,中央农业电影制片厂在平江县拍摄电影纪录片《泵声隆隆山乡变》,在全国放映。
1966年3月,国务院农村办公室在湖南召开了湘、赣、粤、黔、浙、川等10省水轮泵现场会。国农办副主任杨煜、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和与会全体代表赴平江参观青冲、横槎等水轮泵站。4月20日,国务院批准农村办关于水轮泵现场会议的报告。报告肯定了平江县水电建设成果,重点列举了青冲水轮泵电站的规模和效益,并强调:“请各有关部门派人到现场去看一看。特别是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员,看来具备相同条件的地区都可以推广。”随后,有粤、桂、鄂、滇、闽、赣、川、黔、鲁、晋、豫、苏、陕、黑、青等20个省市派代表团到平江参观。
这时,湖南省委向平江县委打招呼说:国务院领导要来平江参观视察,周恩来总理可能来。
1966年7月17日,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在武汉开幕。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带领参加会议的各大区、省、市领导和有关委部负责人及陪同人员100多人,经长沙来到平江,直奔青冲电站,这才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前来的还有国家计行(小计委)主任余秋里、水电部副部长钱正英,陪同的有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书记李瑞山、副省长章伯森和县委、县政府领导董志文、洪松涛等同志。
谭震林一行参观了青冲水轮泵站、张家陂水库电站建设工地。晚上,在县委大院地坪开大会。第二天,又参观了横槎电站和严家滩电站。前后听取了青冲、横槎电站站长李葵波和黄双泉的汇报。
这次参观视察,谭震林对平江的小水电建设作了充分肯定,并且要求各省有条件的都要学习平江经验,尽快地推广开去。各省、市领导表示一定要学习平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经验,努力把水电建设搞好。
31日下午,谭震林一行驱车离开平江去长沙。
谭副总理虽然离开了平江,但平江人民没有忘记他的嘱托,没有辜负党中央的殷切希望。青冲所在的栗山区遵照副总理“有了电后可以办些小厂子”的指示,第二年就办了横麻纺织厂,按照农村的特点,发动农家妇女在家纺黄麻,两年内盈利2万多元。(www.xing528.com)
中共平江县委、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继续大办小水电。到1970年,全县建成水电站87个,装机105台,装机总容量3873千瓦,年发电量847万千瓦小时。
1969年底,平江县成立水电建设指挥部,县革委主任任总指挥、县委书记任政委,下设白水、大江洞、徐家洞3个指挥部。这3个电站同时上马,全县抽调3万多名民工进行施工。
白水电站位于海拔1571米的福寿山下,是平江第一个蓄引结合,梯级开发,发电与灌溉相结合的水电工程。1970年动工清基,1971年5月17日,一个坝高50米、坝顶高程309.8米,坝顶轴长150米,坝顶宽50米,最大坝底宽283米的黏土心墙砂壳坝落成。电站共分四级,一级站于1971年动工,次年5月竣工投产,装4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2台,总容量800千瓦,最高年发电量320.89万千瓦小时。二级电站于1972年8月28日投产。安装4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3台,总容量1200千瓦,最高年发电量385.52万千瓦小时。三级站装机3台共1200千瓦,最高年发电量352.79万千瓦小时。四级站装机2台,于1978年7月1日投产。白水电站总工程投工592万个,移动土石量195万立方米,总造价1230.2万元。
徐家洞电站位于连云山下,跨嘉义镇思源和高塅两个村,为蓄引皆全,发电灌溉并举,梯级开发。两级建站共装机4台,总容量1400千瓦。1976年5月1日投产发电。大江洞电站位于天岳幕阜山脉的凤凰山腰,跨南江镇的中坪、柏树两个村。属梯级开发,两级建站。一级站于1977年投产,安装两台4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容量800千瓦,最高年利用率2788小时,发电量223万千瓦小时。
除兴建以上3个骨干电站外,还对黄棠电站进行了改造升级。这个站是1966年由浯口公社组织劳力兴建的水轮泵站,仅右岸安装两台75千瓦的水轮机组。1975年改为县办后,重新将拦河坝加高加宽成圬工重力溢流坝,坝高9.25米,底宽11米,安装800千瓦的立式发电机3台。
到1978年,大小水电站星罗棋布,璀璨明珠遍及山乡。全县有水电站134处,装机205台,装机总容量13528千瓦,年发电量3360万千瓦小时。
这十几年,前来平江参观小水电的有罗马尼亚、新西兰、阿根廷、越南、老挝、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国家的官员、专家或代表团。国内各省、市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1966至1967年一年多时间内,最多的一个月达3000多人。
从1964年至1978年这14年间,平江水电建设的成就都是艰苦奋斗的成果。那年头,平江很贫穷,修水库、建电站没有工程机械,取土靠锄头、铁铲;运土靠肩挑手提,推土车;取石靠大槌、钢钎、雷管、炸药。平江人民就靠这一锄一铲,一筐一担地将山削平,将谷填高,筑起经久耐用的土石坝。
1969年底,白水电站、徐家洞电站、大江洞电站建设同时开工。在建设过程中,工程指挥部集三阳、安定、城关等11个区、镇的劳力,民工自带田粮、铺盖和日用品,按军事建制,设营、连、排、组,住工棚,以连、排为单位各起炉灶。民工没有工资。民工的劳动是繁重和辛苦的,寒冬腊月,顶着凛冽的寒风,手冻僵了,吹几口热气继续干,除雨天之外,没礼拜天和休息日,天天从事单调、重复、艰苦的劳作。但他们从不叫一声苦,因为他们知道,现在出大力、流大汗,将来会换来后人的光明和幸福。大坝填筑阶段民工增至2万多人,高峰期达3万人。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声鼎沸,人们挖的挖、挑的挑、拉的拉、推的推、打夯的打夯,号子声、马达的轰鸣声、广播喇叭的乐曲声,汇成一曲气壮山河的水库建设交响曲。这种场面的热闹、壮观、火爆、震撼,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只留在当时参加过修电站的人们的脑海中。
工地上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在建设白水电站中,自制炸药110多吨,鸡公车4300多辆,大土车28辆,架设运输索道两条。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加快了施工进度,仅用一年零五个月就建成了大坝,实现了“移青山,堵白水,不让白水水白流”的豪迈誓言。
在这10多年的水电建设中,当时的县领导宋全德、王孟兰、陈定安为平江的水电事业操尽了心,出了大力。尤其是南下干部宋全德,在白水、大江洞、徐家洞及黄棠电站的建设中担任政委或总指挥,长年累月在工地上,同干部、民工一起摸爬滚打,现场指挥,发现和解决问题。县水电局的技术人员也长期住在工地,吃在工地,现场指导施工,及时解决技术问题。
光阴似箭,从新中国成立后平江县建成第一个小水电站至今,已经过去了60多年,而几十年前建的水电站,大多还在,不同的是老站换了新装。现在白水电站装机由4000千瓦增至6400千瓦。黄棠电站经过改造升级,装机容量达9800千瓦,年发电量达3668万千瓦时,成为平江最大的水电站。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青冲、横槎、大江洞、徐家洞等电站其装机和发电量都成倍增长。到现在全县装机总容量达89700千瓦,设计发电量2.7亿千瓦时。
现在,平江县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小水电这个无烟尘的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使世世代代烧柴做饭取暖的村民改成了用电,广大农村袅袅炊烟不见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天更蓝了。星罗棋布的水电站白墙红瓦,点缀在青山绿水之中,为平江旅游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当年的水电人,现在大多年逾古稀了。当谈起过去大办水电时,他们都十分激动,十分自豪,因为他们参加了绘制波澜壮阔的改造山河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平江昔日的辉煌,为平江的电器化事业贡献了宝贵的青春,他们是平江水电建设的奠基人。
(作者系平江县史志办原副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