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大圳灌区位于邵阳市西部,夫夷水和赧水之间的高台地带,海拔高程250~500米,覆盖土地面积2680平方公里,包括武冈、新宁、洞口、隆回、邵阳5县的12个区48个乡(镇)。占邵阳市总面积的12.9%的大圳灌区,是迄今为止邵阳市水利史上的第一大水利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战天斗地,改变落后面貌的一个标志性工程。
大圳灌区是一个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协作工程。历史上,大圳灌区主体工程的区域内虽有白马田、高桥、冻江、龙江、小江河等5条小溪,但源短量小,一遇干旱,溪水断流,抗旱能力很低。为了解决这个地区3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邵阳地区水利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大量的调查,于1958年7月24日在新宁县召开武冈、邵阳、新宁3县水利局局长会议,商讨兴建大圳水库的设想。1965年6月交由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勘测设计,是年9月经中共湖南省委南岳会议决定上马,拨给资金120万元,由邵阳地区直接主持施工。10月组织武冈、新宁两县民工8000余人上马,拉开大圳灌区工程建设的序幕。1966年2月大圳工程指挥部成立,地委副书记霍旭魁兼首任指挥长(以后历届指挥长分别由地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副指挥长中任职长达15年以上的有谢惕矼、申季龙、唐伯风3人。他们不畏艰辛,长期坚守在工程第一线,为大圳工程建设呕心沥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73年9月,建立大圳灌区管理局,首任局长是申季龙。指挥部和管理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肩负着建设和管理大圳的两副重担。1979年大圳水库和新安铺倒虹吸管完工,标志着大圳主体工程基本建成。紧接着又进行渠系配套建设,到1990年底止,共完成工程投资13487.4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304.44万元,群众自筹4183万元;完成劳动工日4333.14万个;完成土石量1911万立方米,砌石201.71万立方米,混凝土22万立方米;耗用钢材7350吨、水泥15.68万吨、炸药2390吨、木材3.61万立方米;控制灌溉农田达到44.6万亩,占设计面积的81.53%。
大圳灌区是一个科学布局的系统工程。大圳灌区的布局采用“库—渠—库(塘)—田”的长藤结瓜方式,即以大圳水库为母库,通过1条总干渠、2条干渠、3条分干渠和184条支渠串联38座小(1)型水库、165座小(2)型水库、3065口山塘、882座河坝、1838处泉井、50处电灌站、211处机灌站、121台水轮泵,形成一个长藤结瓜式的“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网络。这是大圳灌区跨流域引山区水灌溉丘陵地农田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灌区大坝枢纽工程有大圳水库、大水江水库、东风水库和碧田水库。大圳水库位于新宁县麻林乡、麻林河中游。控制集雨面积230平方公里,总库容为710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54.7万亩。水库枢纽由溢流坝、非溢流坝、输水涵洞、灌溉发电管、放空底孔及坝后电站组成,最大坝高80米,设4孔固定式10×9米弧形钢闸门挡水。该工程由湖南省水电勘测设计院设计,新宁县和地区水利工程队承担施工任务。1971年11月开始清基,1979年3月竣工。历时8年,完成土方4472万立方米,挖石方37.71万立方米,砌石方32.12万立方米,混凝土7.88万立方米;耗用木材8174立方米,楠竹7.64万根,钢材1012吨,炸药245吨,水泥6.87万吨;完成定额工日621.69万个;国家投资2313万元,是年5月1日大坝关闸蓄水投入运行,成为湖南省最高的一座圬工重力坝。大水江水库位于新宁县温塘乡与武冈县椆树塘镇交界处,控制集雨面积70平方公里,最大坝高40米,总库容3300万立方米,它上接大圳水库的补水,下供碧田水库水源,灌溉面积18.12万亩。该工程1971年冬开工,1976年4月建成,5月开始蓄水。共完成土方79.73万立方米,挖石4.68万立方米,砌石4.2万立方米,混凝土0.285万立方米,完成劳动工日23.45万个,国家投资353.61万元。东风水库位于武冈县双桥乡,控制集雨面积78.5平方公里,最大坝高51米,总库容2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42万亩。枢组由大坝、左右溢洪道和输水涵洞、坝后电站组成。1971年冬开工,由洞口、武冈两县受益区民工承担施工,1973年3月完成主体工程,4月关闸蓄水。因大坝坝顶纵向开裂,坝体严重渗漏,影响蓄水。1975年开始曾三次进行加固补强处理,效果较好。先后共完成土石量147万立方米,砌石19.03万立方米,混凝土0.942万立方米,劳动工日3492万个,国家投资428.45万元。碧田水库是大水江水库的一个结瓜水库,位于新宁县碧田乡,控制集雨面积5.1平方公里。原计划由小(1)型水库加高大坝,扩建为中型水库,可灌溉新宁、邵阳两县农田9.6万亩。扩建工程于1975年动工,由邵阳县民工承建。1977年秋大坝滑坡,滑坡体水平移动6米,垂直移动4米,长达130米,大坝遂停止加高。1978年经湖南省水利厅同意,坝高比原设计降低10米,总库容定为600万立方米。
灌区的渠道系统主要包括大圳总干渠,大水江干渠、东风干渠,隆回分干渠、邵阳分干渠、杨柳分干渠等。总干渠从大圳水库起,沿左岸,经万峰隧洞,云里坳、大坪和新安铺三座大型倒虹吸管,绕石马、八一水库,在武冈县法新乡山岩冲与杨柳分干渠相衔接,通过法新溪江注入大水江水库,全长61.79公里,渠道流量14立方米/秒、引水水面高程599.75米。1965年开工,1979年全线通水,耗资2961.75万元。除向下游送水以外,还可直接灌溉农田27.4万亩。大水江干渠从大水江水库至烟竹寺,全长35.5公里。末端左岸与隆回分干渠相接,右岸渠水进入碧田水库。渠首流量7.1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8.12万亩。1971年开工,1976年建成受益,耗资772.80万元。东风干渠从东风水库起,沿左岸,经武冈邓家铺、洞口黄桥直至隆回长水铺水库。全长53.2公里,渠首流量4.5立方米/秒,灌溉面积7.42万亩。1971年开工,1973年通水受益,投资260.11万元。隆回分干渠从大水江水库末端分水,经武冈邓家铺至隆回三架岭,全长39公里,渠首流量2.2立方米/秒,灌溉面积5.12万亩。1975年开工,1979年建成通水,耗资131.99万元。邵阳分干渠从碧田水库引水,经新宁县马头桥进入邵阳县茶亭水库,全长52.3公里(已通水39.7公里),渠首流量5.8立方米/秒,灌溉面积9.6万亩。1975年开工,1979年试水,共完成土石量132万立方米,劳动工日208万个,国家投资222.08万元。杨柳分干渠由总干渠末端至武冈县椆树塘止,全长8.95公里,设计流量3.24立方米/秒,灌溉面积4.07万亩。1977年开工,1980年试水。共完成土石量26万立方米,劳动工日56万个,国家投资78万元。(www.xing528.com)
大圳灌区是一个攻坚克难的精品工程。大圳工程面广线长,渠线所经之处,地形崎岖,穿山越谷,溶洞遍布,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很大。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科技成果,不仅省内外久负盛名,有些项目还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这从大圳灌区的几处主要附属建筑——万峰隧道、云里坳倒虹吸、新安铺倒虹吸的建设就可以看出。
万峰隧道位于总干渠上段,为目前邵阳市境内最大最长的水工隧道工程。原规划设计由麻林水尾经水庙蒋木至石门,倚山开渠,因渠线所经地段乃悬崖绝壁,深谷多处,施工难度太大,且石渠岩层倾向山外,不利渠道开挖,即使开成,日后渠堤不稳定,后患无穷。经设计人员提出建议,湖南省水利厅副厅长史杰、副总工程师龙五道实地踏勘后,同意改明渠为隧道,从麻林穿万峰山至石门半山,全长5620米,较原设计缩短渠线22公里。这一决策得到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李瑞山的支持,省里派遣省水电建设公司第三工程处负责施工,所需经费,省里单独拨款。该工程由省水电勘测设计院设计,是一条无压拆线水工隧道。过流量14立方米/秒。洞内底宽4.1米、高3.1米,由于地层系坚硬的花岗岩,除进出口和断层破碎带累计衬砌322米外,其余均未衬砌。施工队伍于1966年5月进场,7月26日开工,采用两头同时掘进的施工方法,创造了工作面日进尺10.9米,月进尺208.6米(两头月进尺376.8米),每天完成4个以上工作循环的纪录。工程验收时,高程误差23毫米,洞轴线横向偏差112毫米,长度误差8毫米。1968年5月全线打通,历时22个月零5天,耗资325.68万元。施工速度之快,质量之好,费用之省,在当时名列国内之首。云里坳倒虹吸管位于总干渠上段,全长935米,属现浇钢筋混凝土压力管。最大水头70米,设计流量12.25立方米/秒,管子内径2米,其技术经济指标在当时国内军见。该工程于1966年开工,1967年建成,运行中管身纵向开裂,采取加固补强措施继续通水。它在设计施工中的诸多经验教训,引起省内外同行们的普遍关注。湖南省水电厅副总工程师余际可作为该项目的设计人,为此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和跟踪观察,取得令人满意的技术成果。新安铺倒虹吸管位于总干渠中段,管线必跨越180米深,6060米长的低洼丘陵地,是大圳灌区的咽喉工程。管道全长5562米,设计流量7.5立方米/秒。因工程规模大,采用钢管方案,技术上可行,但所需8000吨钢材无法解决。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管,技术上不可能。在国家建材研究院的推荐下,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和大圳工程指挥部在进行考察后,决定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阶段预应力制管工艺,自行制造大型、高压预应力混凝土管。管子内径2米,管壁厚13厘米,每节长5.21米,净重12.5吨,最大工作水头控制在140米,管道直径和水头之积达280平方米,其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大圳预制管厂承担预应力管的生产。1970年开始筹建制管厂,1973年按设计要求采用日本产7毫米直径高强钢丝,试制成功。因国内缺少这种材料,改用国产12毫米直径钢线代替,经反复试验,于1974年试制成功。中共湖南省委第二书记张平化闻讯后,亲临工地视察。1976年正式组织生产,1978年夏天完成该工程所需要的1013节管子的制造任务。管道铺设工作从1977年10月开始,湖南省水电建设公司起重队,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和大圳新安铺指挥部共同承担管道铺设和检验任务。1979年5月试水成功。9月经上级领导和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该工程技术先进、工艺合理、施工质量全优,完全符合使用要求。1988年该工程获湖南省优秀设计一等奖、国家优秀设计银质奖。1989年,负责该项工程技术的白宝庭、唐伯风、肖调象荣获国家建材总局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工程耗资1476.07万元,管道多年来运行良好,综合技术指标一直处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
大圳灌区是顾全大局的和谐工程。大圳灌区主体工程的四座水库,共淹没耕地4556亩,其中水田3865亩,旱土691亩,涉及新宁、武冈两县市7个乡的15个村、69个村民小组、2114户、8084人。移民工作从1973年开始由各县工程指挥部按规划分期分批内靠外迁,包干完成,各水库在关闸蓄水前,都结束了移民安置工作。水库蓄水后,库区人均耕地已由淹没前的1.22亩减为0.65宙。为了改善库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水利部门与地方政府配合,开展库区建设。修建环库公路,兴办学校、医院,架建桥梁。此外,加大库区林业开发的投资,按政策拨给库区人民群众定销粮和粮食补差资金。
大圳灌区是一个功在千秋的惠民工程。大圳灌区的建成,收到了灌溉、发电、防洪、山区开发的综合效应。大圳灌区工程兴建以前,区内有小(1)型水库23座,小(2)型水库138座,塘、坝、井、泉共29096处,总蓄、引、提水量1.1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41.1万宙,每亩平均占有水量280立方米,难以抗御频繁的干旱。灌区建设过程中,根据边施工边受益的原则,1971年秋完成总干渠上部31公里渠道和附建物后,当年灌田5.4万亩,1976年灌溉面积扩大到17万亩,1979年新安铺倒虹吸通水后,灌溉面积达到33万亩,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地区“十年九旱”的面貌。大圳工程在建设中首先修建麻林水电站,除满足施工用电外,还解决了附近农村用电。1971年年发电量180万千瓦时,1976年年发电量590万千瓦时,1979年年发电量达到1200万千瓦时。灌区四大枢纽工程建成后,在暴雨季节拦蓄洪水,有效地控制了水库下游的洪水灾害。以大圳水库为例,修建前的1962年6月24至27日,降雨188.4毫米,麻林河洪水暴涨,仅水庙、金峰两个区就淹没农田5000余亩,受灾群众750人,直接经济失30多万元。大圳水利建成后,下游从来没发生过一次洪灾。大圳灌区还利用水库、渠道、附建物周边土地共培植柑橘130万株,其他经济林木约3万株,开发水库养鱼水面5964亩,开挖鱼池64亩,还兴办了水泥厂、化工厂、电石厂、水泥制品厂、园艺场、农场、渔场等,有效地促进了库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