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振群 廖小勇
1966年秋末冬初,经国务院批准,中央军委命名的欧阳海灌区动工兴建。其枢纽工程位于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烈士的家乡——桂阳县桥市公社大滩大队。渠道分布在耒阳、衡南、常宁、衡阳市郊区境内,形成一个远引近灌,高引低灌、塘库串联的大范围的水利灌溉网。灌区是湘南地区的大型水利骨干工程。修建这个工程,对于解决湘南丘陵地区历来的旱灾威胁,发展农业生产,改变农村贫困面貌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整个工程分两大部分。
枢纽工程:有60米高的双曲单拱薄壁砼型大坝一座,装机容量3.6万千瓦的电站一座,以及一次能转运30吨货船的过坝滑道(斜面升船机)一条。此外还有服务灌溉、发电的两座隧洞,共长800余米。
渠道工程:分为右总干渠、东西支干渠及左干渠四条渠道。全长约300公里。沿渠有渡槽33处,总长7670米;隧洞11片,总长1695米;倒虹吸管1处,1257.7米。此外,还有各种小型建筑物1200处。共移动土石量200万立方米,砌石326万立方米,砼及钢筋砼15万立方米,其工程规模是很宏伟的。
主要经济效益:①灌溉农田73.2万亩,旱土改水田或水浇地4.2亩,还可促进渠道两旁丘陵区大片的棉、麻、油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的发展。②年发电量2.5亿度,可节省大量的煤耗,不仅对支援工业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为湘南地区农村电气化创造了有利条件。③防洪、利航、发展水产。下游50公里沿河两岸的居民和3万亩农田免遭洪涝灾害,库内迥水100公里,淹没险滩15处,不仅可通民船,还可航行30吨的大驳船,由于上游水面很大(10万亩),可大量发展水产,每年能产鲜鱼3万至4万担。总之,经济效益是很大的。
具体施工部署:根据当时国家财力和人民负担水平以及自然客观条件,分三期进行,由省水电建设公司和耒阳、常宁、衡南、衡阳市郊区分别承担。
第一期工程从1966年10月开始至1969年7月基本完成(因“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冲击,历时达两年又10个月,中间停工1年)。全县组织7000人上阵,施工高潮时有1万多人,由胡盛穆任指挥长兼党委书记(后期由张尚祖任指挥长),张煜祯、江常舒任副指挥长兼党委副书记,谢树波任办公室主任,罗芳镒任政治处主任,宁炳生任副主任,谢涵淋任工程处主任,黄先效任后勤处副主任,罗成东任安全处主任。下面设7个民工团分段施工,完成挖总干渠15.34公里,渡槽2处长220米,隧洞1处长316米,泄洪闸2处,完成土石量176.40万立方米(其中石方83.84万);还有段前孝带领的“为公”营,许太炎带领的“红卫”营参加大坝枢纽工程建设。
第二期工程从1969年9月开始至1970年7月结束,历时11个月,比第一期缩短时间1倍多。主要是吸取了第一期工程的教训,探索了一些经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全县共出动劳力3.5万多人,开挖西支干渠46.8公里;兴建渡槽8处,长1324米;打通隧洞15处,长1331米;完成各种小型建筑物529处,开挖土石296.35万立方米,浆砌石1.24万立方米,干砌石1.44万立方米。(www.xing528.com)
第三期工程从1970年9月初开始,至1971年春耕大忙前就拿下了土方开挖任务,7月份基本结束全部工程。其特点是战期短,战线长,战斗激,战果煌,高峰期近10万名劳动大军投入战斗,70公里长的东支干渠,施工井井有条,原定80多天的土方任务只用50多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最快的江口团,两个月时间的任务提至1个月完成,还开通了4条支渠。这一期工程共完成土石371.51万立方米,大小建筑物451处,其中渡槽6处长1056米,隧洞1处204米。
在整个工程建设中,衡南县的任务一期比一期大,进度一期比一期快,质量一期比一期好,曾受欧阳海灌区工程总指挥部的多次鼓励和47军副军长、老红军刘善福同志的口头表扬。1969年9月下旬,总部还在衡南县工地召开经验交流会,张凝铭同志全面介绍了经验,花桥团罗方镒、黄竹营朱文诗,接观营唐振付,第一工程队雷国侠等同志作了典型发言。这么大的工程,为什么能取得这样比较好的成果?回想起来,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是有一套稳健的指挥班子,层层加强了工程领导。第二、三期工程,一开始就组建了一个力量较强的县指挥部,由张凝铭任政委兼党委书记,罗开治任指挥长兼党委副书记,魏振群任副政委兼办事组长,蒋兰田、罗成东(分管安全保卫)为副组长,文太山任副政委兼政工组长,陈英华为副组长,张尚祖任副指挥长,周华昌、罗方衡、谢培球先后任生产指挥组长,董炳、尹朴为副组长,魏诗顺为第一工程队队长,雷国侠为指导员,罗载鹏为第二工程队队长。以区为单位建立11个民工团,51个公社建立营(注:团营领导成员记不清了,因无档案资料可查)。3~5个村的民工建立连队,先后投入灌区工程建设的各级国家干部近1000人次,层层实行面对面的领导。他们的职责是:一抓政治思想,学习毛主席《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等光辉著作,使广大民工懂得为振兴农业修水利,为子孙造福修灌区,提高民工的自觉性、创造性、积极性。二抓宣传鼓动。县指挥部有文艺宣传队,唐世龙任队长,各团营也有工地宣传队或小组。他们抓住好人好事编排短小精悍的文艺节目,进行生动活泼的宣传,开展高质量、高工效的劳动竞赛,造成千军万马上工地,热气腾腾出满勤的政治空气。三抓干部带头。各级指挥员实行官兵一致,事事带头,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每天中午傍晚是石方爆破时间,各级干部要上阵把关,保证安全。大塘角附近渠道严重塌方,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罗开治同志身先士卒,带领技术人员亲自指挥攻难关,几天几夜不下火线,使工程按上级要求如期完成。四抓检查评比。每一个项目,每一项任务完成后,都要组织检查验收,评选先进,给予奖励和表彰。先后评出先进生产者3000多人,有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阳时堂,有高工效标兵肖才运(个人日挑土7立方米);先进单位200多个。花桥团在罗芳镒同志带领下被评为全县五好工程标兵团,宝盖营有一个命名为刘胡兰的女工民工连,由王文英、胡益华带队,120多人,平均年龄18.2岁。她们吃苦耐劳,边干边学,敢与男子汉比高低,不论凿石放炮,开山打洞,挑土捞沙,事事能干,创造过全连每天人平完成挑土2.8立方米的记录。“娘边女”变成了能文能武的“铁姑娘”。
二是坚持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当时,国家正处于渡过三年暂时困难的经济恢复时期,紧接着就是“文化大革命”的动乱高潮,国家投资有限,工程经费非常紧张,除购买木料、钢材、水泥、炸药等基本投资外,民工每个工日只有四至五角钱的生活补助。口粮、工具、日常用品等一律自带,民工劳动工日2100多万个则全部奉献,故称“民办公助”。要想又好又快地完成灌区修建任务,唯一的办法是自力更生、勤俭节约,从县指挥部到各团、营、连干部与民工一样吃钵子饭,啃萝卜干,不搞特殊化。政委张凝铭带头抽喇叭筒烤烟,并号召全体干部民工勤俭办一切事业,把节省一寸木材、一支炸药、一两水泥作为支援灌区的实际行动;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发挥广大民工的智慧,苦干加巧干,加措施不加经费,加干劲不加劳力,能代就代,能省就省。医药费不够,就上山挖草药,讲卫生,搞预防;没有机械化就土法上马。比如工程需在廖田乡瓦元村地段接连建三座渡槽,但水泥、钢材又供应不上,于是就改建一座石头渡槽,而石料需从比较远的山里运来,汽车走不通,人力抬运又很费劲。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民工动脑筋,想办法,开一条水浇黄泥滑道,用稻草搓成大绳索,做一块船型拖板,将大块石头拖至工地,这样不仅进度加快,而且能大量节省人力。张凝铭同志看了,笑得合不拢嘴,并编了几句顺口溜以示赞扬:“一块板子一把草,要叫石头跟我跑,翻山越岭过天桥,安全省力工效高,民工创造土滑道,这个办法实在好。”由于始终坚持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原则,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在三期工程中,国家虽然拨给衡南县的经费有限(约1200万元),但仍节约经费80多万元,支援了县内困难地区扶贫、救灾和农田基本建设。
三是加强施工管理和技术指导。每期工程一开始,县指挥部对各团营就实行“七定”(定领导、定地段、定任务、定劳力、定时间、定质量、定经费)责任制;在工程进展中,又开展一个“五比五看”(比风格看团结治水、比贡献看完成任务、比干劲看民工出勤、比工效看进度快慢、比思想看质量优劣)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并规定谁先完成谁先撤兵,不搞一拉平,让团、营、连之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广大民工意气风发,形成你追我赶争先进的热潮。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从全县抽调有实践经验的农民技术员33人为骨干,在工地又办了技术培训班,各团营也相应选配了60多人作质量监督施工员,同时建立了严格的岗位责任制,由于同志们高度负责,段段渠道有人专管,处处难工有人把关,发现不合要求的就及时返工,从而达到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要求。
欧阳海灌建成已经40多年了,如今已显示出它的巨大优势。每当干旱季节,那滔滔流水,源源不断,日夜灌溉着衡南县东乡五个区20个乡244个村的20多万亩农田。沿渠两岸的田园风光,别有一番景象,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鱼米之乡,荒山变成了茶园、果园,就是那十年九不收的干旱窝,也变成了自流灌溉和双季丰收的吨粮田。愿我们深受其益的子孙后代“吃水不忘挖井人”,永远不要忘记共产党的好领导,不要忘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要忘记4万多民工、干部辛勤的劳动成果。
(作者魏振群系衡南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廖小勇单位系衡南县委党史研究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