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是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小山区,全社3330多公顷山地,当年有一半是荒山,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开发荒山,由于当时的领导思想不够解放,荒山多成了双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新中国成立以来,整个双江公社人工造林仅200公顷。荒山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流经境内的双江河,河床年年抬高。1959年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冲毁稻田80多公顷;粮食长期在每公顷3700~4000公斤徘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极低。涟源县委、娄底区委联合派出工作组进驻双江,帮助公社党委查找双江变化不大的原因,联系实际总结近十年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经验教训,分析了林业生产在双江建设中的地位,以外地典型引路,激发了党委一班人改变双江面貌的革命热情。公社党委做出了开发洪家大山万亩林,建设一个林场的决定,并议定公社林场今后的收入分配按“一、二、七”比例分成(即:一成归山权所有者,二成为林场积累,用于发展再生产,七成按投劳分配)。根据林业生产的特点,决定在八九月造林整地的黄金季节里,动员全社人民,组织一场规模浩大的垦荒大会战,并向全社人民发出了“深入学理论,坚持抓路线,大干八、九月,整地万亩山”的战斗号召。
但是,开发洪家大山绝非易事。长10公里近万亩的荒山要在炎热的季节里开垦出来,挖好大穴、开好防火线和工作路,同时,又是在晚稻田间管理的关键时节,要赶超早稻,早粮和秋播生产也要一齐抓上去,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为此,公社党委成员、各级干部和县区驻社工作队员分头深入大队、生产队,层层进行思想发动,级级举办学习班,反复学习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指示和毛主席关于“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摆在同等地位”的教导,总结过去在农田基本建设上的经验教训,组织代表赴桃源县参观学习发展林业,大搞杉木林基地的典型。大家深切认识到:治水治土不治山,水土终究保不住,田变水变山不变,面貌不能根本变。统一思想后,大家决定冲破小农经济的束缚,改变小打小闹的做法,大干一年,绿化万亩荒山,变荒山为宝山,从根本上改变双江贫穷的面貌。(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