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稻栽培制度的革命性改变

水稻栽培制度的革命性改变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4年10月,中央农业部粮食生产总局发布了《南方水稻地区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籼稻改粳稻的初步意见》,由此开始了水稻栽培制度的重大改革。要求在两个五年计划内完成使南方稻区“三改”面积达到594.7万公顷,增产粮食79.65亿公斤的目标。粳稻产量比籼稻高,粳米品质比籼米好,且耐肥抗倒、抗寒性强。二是栽培技术上的原因。三是早粳品种不适宜在南方栽培。粳稻抗热性差,在高温条件下,籽粒充实度不及在冷凉气候下的米粒品质。

水稻栽培制度的革命性改变

1954年10月,中央农业部粮食生产总局发布了《南方水稻地区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籼稻改粳稻的初步意见》(简称“三改”),由此开始了水稻栽培制度的重大改革。要求在两个五年计划内完成使南方稻区“三改”面积达到594.7万公顷,增产粮食79.65亿公斤的目标。其中籼稻改粳稻面积113.3万公顷,每亩以增产6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12.2亿公斤。湖南1958年提出早籼晚粳的改革目标,1965年在早籼高秆改矮秆的同时,推广晚粳“农垦58”,确立了湖南早矮晚粳的发展方向。

1.1954年开始的籼改粳的经历和发展。粳稻产量比籼稻高,粳米品质比籼米好,且耐肥抗倒、抗寒性强。农业合作化高潮中,1955年长江流域各省籼改粳的面积只有9.8万公顷,1956年猛增到67.33万公顷。

2.“青森5号事件”的出现。1956年湖南从东北地区调运青森5号150.7万公斤,大部分安排在常德、湘潭、衡阳3个地区,共种1.44万公顷,产量不高,全省平均每亩仅106.5公斤,不及当地早籼平均每亩224.5公斤的一半,全省共减产稻谷2250万公斤至2500万公斤,国家赔款179万多元。(www.xing528.com)

1956年我在邵阳专署农业局工作,参与了“青森5号早穗怎么办事件”调查。青森5号在双峰县长势很差,社员编了一首歌谣:“远看一片青,近看两三根,摸脑(穗顶)结几粒(谷),一亩几十斤,扮又扮不脱,痒又痒死人。”新化县的农民称它是“四冇”禾种:人冇饭吃,牛冇草吃,猪冇糠吃,(茅)屋冇草盖。青森5号等早、中粳在南方其他省种植结果也不理想。

究其原因,一是违背科学,盲目推广。北种南移,生育期缩短,生态条件改变。在吉林、黑龙江等光照长而积温少的地方生长得好,到湖南、湖北这种光照短积温多的地区引种后生长慢发育快,过早打苞抽穗。二是栽培技术上的原因。农业社沿用传统的耕作技术,没有掌握短秧龄、高肥、密植等关键栽培技术。三是早粳品种不适宜在南方栽培。粳稻抗热性差,在高温条件下,籽粒充实度不及在冷凉气候下的米粒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