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果断决策改变茶陵困局

果断决策改变茶陵困局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年年要吃国家返销粮,最多的一年吃国家返销粮5000多万斤。这年8月,湘潭地委派王连福来茶陵主持全面工作,接任县委书记、县革委主任。通过调查,发现了茶陵农业生产上不去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党的政策不落实,特别是干部政策和农村分配政策不落实,使干部和群众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县委的会战决定一出,立即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县、社两级干部统一编队,进驻会战大队、生产队,与社员实行“三同”。

果断决策改变茶陵困局

1972年以前,茶陵的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后进状态,被列为全省16个后进县之一,粮食总产量没有突破3亿斤,亩产一直在500~600斤徘徊。全县42万人口,45万亩耕地,其中水田38万亩,不仅完不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而且连吃饭也成问题。年年要吃国家返销粮,最多的一年吃国家返销粮5000多万斤。1971年,湘潭地区粮食亩产过了《纲要》(即亩产800斤),而茶陵平均亩产只有600多斤。这时县委更加着急了,向全县人民提出:“全省在前进,全区跨《纲要》,兄弟县上去了,我们怎么办?”群众说:“茶陵怎么办,首先要问县委怎么办?”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1972年2月,在湘潭地委工作组的帮助下,县委在严塘公社湾里大队召开了县委扩大会议,进行开门整风。湾里,是大革命时期中共茶陵县委所在地,当年的县委率领全县人民,扛起镰刀斧头旗,举起大刀红缨枪,与国民党反动派作了英勇的斗争。毛主席称赞当时茶陵县委做了进步的工作。大家重温了毛主席《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心情十分激动。许多同志深有感慨地说:“烈士们流血牺牲换来的红色土地,我们不把它建设好,我们怎么对得起死难的烈士和40多万人民。”会上,县委虚心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和批评。会后,县委七名常委带领调查组,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剖典型,向群众学习。五名县委常委还带头下到社队办点。

这年8月,湘潭地委派王连福来茶陵主持全面工作,接任县委书记、县革委主任。这位南下老干部具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他一走马上任就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分析茶陵后进的原因,并亲自带领48名干部下乡搞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了茶陵农业生产上不去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党的政策不落实,特别是干部政策和农村分配政策不落实,使干部和群众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全县25个公社的党委书记在“文革”中都受到冲击,新成立“革委”和“党委”时,大都没有安排,绝大多数公社安排了武装部长当权。这些人一不懂农业生产,二不懂农村工作,只晓得干蛮的,甚至有的还有“造反派”脾气,开口闭口就指责老干部是“走资派”,造成领导班子严重不团结,农业生产无法搞上去,长期处于后进局面。二是农业生产发展很不平衡。就粮食生产而言,社与社、队与队之间的悬殊很大。有跨《纲要》、超千斤的社队,也有亩产二三百斤的生产队。有的队人平给国家贡献粮食500多斤,有的队人平二三亩田,还要吃国家返销粮。据秩堂、高陇、火田、七地、腰陂、界首、枣市、马江8个公社的调查分析,这8个公社共有耕地18万多亩,占全县耕地46%,粮食征购占全县任务59%,每人平均有耕地1.45亩,最多的人平2亩,除腰陂亩产过600斤外,其余均在600斤以下。如果把这些公社粮食生产搞上去了,对全县平衡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是科学种田水平不高。化肥农药短缺,种子多、乱、杂。县里1970年新建了一个氮肥厂,1972年下半年开始投产,但化肥仍供不应求。红花草籽只号召种,但管理差,甚至有人提出寒冬腊月还要农民播种红花草籽这一瞎指挥的笑话。特别是对良种推广,阻力很大,习惯种高秆常规劣质稻,不愿种矮秆良种,晚稻杂交推广面积很少。加之遇上虫害,有的满垄白穗,有的是满垄倒伏,干部面对可喜的禾苗,气死的产量,感到无能为力,对科学种田知识学的太少,下的功夫很不够。四是领导作风不过硬,浮在上面多,深入基层办点少。即使办点,也不是到那些问题多、潜力大的社队办点,只停留在县城附近的城关、洣江、下东、思聪等先进地区搞。派的干部少,打的“麻雀战”,只见点搬家,不见点开花。有的是几进几出,变化不快,或者强调工作忙,不放心面上工作,结果名字挂在点上,人在机关,蹲不下去。面对这种作风,群众很有意见,批评各级领导“忙在会议上,喊在嘴巴上,走在马路上,没有蹲在队上”。(www.xing528.com)

通过调查,发现了问题,掌握了情况,大家共同认为,要突破茶陵粮食亩产在五六百斤之间徘徊不前和农民靠返销粮过日子的局面,必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抓大头、抓后进、抓粮食主产区,搞农业大会战。县委的会战决定一出,立即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同年10月9日,县委召开了全县大队党支部书记以上干部参加的农业大会战动员大会。会上,王连福代表县委作了《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全力以赴搞好农业大会战》的动员报告。就什么叫农业大会战,为什么要搞好大会战,怎样搞好大会战,如何加强对大会战的领导等4个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分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次动员大会对号召全县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迅速改变后进面貌,建设好革命老区起了重要作用。

大会以后,县委8名常委除留万晓阳在机关主持日常工作外,其余都背起被包,带领机关372名科局长和一般干部(占县级机关干部40%)到东、西两个战区会战。东战区(秩堂、高陇、七地、火田、腰陂)由侯植田任指挥长;西战区(界首、枣市、马江)由我任指挥长。两个会战区分别设立党委,由参加会战的县委常委和会战区的公社党委书记、工作队中队长组成;8个公社各设1个中队。县、社两级干部统一编队,进驻会战大队、生产队,与社员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王连福和我带领工作队到枣市公社洞头大队逢冲生产队蹲点,从点上摸索经验,发现问题,指导面上的工作。这样,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第一年大会战,取得了显著成效。1973年会战的8个公社队队增产,粮食总产比1972年增产2193万斤,增长24%;全县粮食总产达到3.4亿斤,比1972年增产3430万斤,增长12%;亩产达到870斤,第一次跨过了《纲要》。一年的会战,涌现了许多典型,如枣市的洞头大队,火田的芙江大队,粮食增产都在100万斤以上。其他各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由后进转变为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