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在1975年就提出了向“双纲田”“吨粮田”进军,这个口号现在已变为广大群众的实际行动。苏州地区一马当先,干出了卓越的成绩。全区640万人,570万亩粮田,110万亩棉田和山土,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后,经过3个冬春的奋战,已初步建成吨粮田140万亩,占粮田面积的25%。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全区农业生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1976年粮食亩产1433斤。有近1/3的公社、1/4的大队亩产超“双纲”。有98个大队、1615个生产队,23万亩粮田实现了亩产一吨粮。有7个大队、218个生产队,闯过了“三纲”,即2400斤大关,创造了世界粮食亩产的先进纪录。
苏州地区搞农田基本建设,经历了一个由被动防守到积极进攻,由修修补补到全面治理的过程。开始主要着眼于防洪排涝的水利建设,要求做到挡得住,排得快,降得下,灌得好,园田化,配套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们认识到光在水字上下功夫还不够,必须与改良土壤结合起来,实行土、肥、水综合治理,逐步发展成为建设吨粮田。吨粮田的标准是“三化三适应”:①大地园田化。做到土地平整,田块成方,河、沟、渠、路、桥、林全面配套,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相适应。②排灌系统化。建立一个高标准的灌溉系统和排水系——排渠、灌渠建成路渠结合的暗渠,每块田在田面一米以下埋设两至三条降地下水的管道,灌、排、降各设阀门,块块田自立门户,使不同田块,不同茬口,不同作物,在用水问题上互不干扰,要水的有水,要干的能干,与双季稻、三熟制的科学用水相适应。③土壤活熟化。主要是增肥改土,深耕晒堡,培肥耕作层,改善通透性,与三熟栽培要求相适应。他们正是由于按照这个“三化三适应”的标准大搞吨粮田建设,创造了粮食高产纪录。对照湖南的情况,我们抓住了解决水的问题,这是对的,但是治水与改土垃结合得不够好,降低地下水也未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在肥料的建设上,远不如江苏同志舍得下功夫。在苏州地区我们看到那里每块田都有长年固定的田头大凼,公路两旁的废水沟也成了肥库,一年沤制3次,每季作物每亩都能施上百担以上的水肥。河沟池塘的水面到处放养了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莲。大养“三水”促进了猪、羊、兔的大发展。这样,农家肥越来越多,土壤一直保持活熟,早稻快收割了,但看不到一片枯叶,谷穗非常整齐饱满。我省许多地方产量上不来,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有机肥太少,土层板结,常常因早衰减产。我们如果把苏州地区办肥料的这套经验学过来,一亩地就可增产几十斤、百把斤粮,全省就是几十个亿。今后我们在农田基本建设中,一定要大抓肥料建设,在农村工作的领导干部,要做出大办肥料、增肥改土的样板,彻底改变那种有肥不制肥的旧习,把农田基本建设的标准提高一步。(www.xing528.com)
苏州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搞农田基本建设,首先是要有干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雄心壮志,同时又要注意政策和方法。他们的4点体会是我们应当吸取的:①县、社、队都要有全面规划和分年施工计划,并绘出原状图、现状图、远景图这3张图,这样既可以避免近返工,又能鼓舞人心。②要有大的样板。③要正确执行政策,贯彻“统一领导,全面规划,分期实施,互相协作,合理负担,换工还工,先后受益,大体平衡”的原则。省、地、县等办的大中型骨干工程,对民工采取前方补粮食、菜金,后方记工分的办法(他们的标准是1方土补粮1斤,钱3角),钱粮兑现,工完账清。④要依靠发展社队企业积累资金,为建设吨粮田创造物质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