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后,湖南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世纪50年代开始,湖南对洞庭湖进行治理,50年代末、60年代、70年代在洞庭湖区大修电力排灌站、机排、电排工程,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在山丘区大量兴修大中小型水库,修建配套的沟渠水系,改善了农田灌排条件,大大缓解了旱涝灾害的困扰,有效保障了农业生产。
1930年南县第二孤儿院购买了一台美国32匹马力拖拉机,湖南省第一次使用上农用拖拉机。1949年国民政府遗留下来的仅有美国福特拖拉机24台和推土机2台。1951年至1953年,1960年至1963年,湖南两次较大规模增补中小农具。“修旧推新”、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多种办法增补农具,到1956年,中小农具基本上满足了农民需要。“大跃进”时期,中小农具遭到严重破坏。湖南省委决定“两年内基本恢复,三年扫尾”,动员全省46万手工业工人投入农具制修。1962年恢复到1957年的72%的水平。1963年,新制犁、耙、水车、农用船等15种农具1258万件,全省中小农具户均13件,局面好转。
增补中小农具的同时,试验示范推广改良农具与新式农具。1950年至1957年,省农业厅推广新式农具总量达到28万多台件。1958年到1960年,农具改革运动轰轰烈烈,重点推行“滚珠轴承化”“深耕犁化”“快速割禾器化”,结果收效少,浪费大,“三化”措施失败。农具改革运动之后,省委提出“农业机械化与半机械化、改良农具同时并举”。1963年到1966年,全省主要推广了18种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改良55型水田犁、水田铁叶蒲滚、畜力圆盘耙、T737型人力打稻机、810型畜力水车、钢管水车、水轮车、水轮泵、旱土中耕机、手摇刨丝机、手摇磨粉机、手摇玉米脱粒机、揉茶机、碾米机、苎麻刮麻器、农用手推车、喷雾器、喷粉器。1966年底,全省拥有各种半机械化农具188.7万台件。1970年以后,小拖小动力“两小”配套,农具配动力改装成半机械化农具,动力打稻机、喷雾器、碾米机等发展很快。到1980年底,人力打稻机达92.7万部,人力喷雾器达122.7万部,平均每个生产队有2至3部。
在推广半机械化农具的同时,开始谋划农业机械化。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在《党内通讯》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1966年5月,省委要求力争10年左右实现初步的农业机械化,并在7个县办农业机械化试点。1975年初,省委决定“四年决战,六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受经济发展水平、科研制造能力、经营机制体制等因素制约,“1980年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设想没有实现。
在农业机械化起步阶段,重点发展排灌机械,集中进行了以洞庭湖为中心的电力排灌建设。从1964年到1966年,建设电力排灌站1580处装机17.4万千瓦,扩大旱涝保收面积近600万亩;在山丘区大力推广水轮泵,建设水轮泵站近万处。(www.xing528.com)
1955年建立第一个国营拖拉机站,之后以办国营拖拉机站并装备国营农场为重点,发展国产大中型拖拉机。1970年开始建设湖南拖拉机厂和衡阳拖拉机厂。从1974年至1978年,组织全省性拖拉机会战、小动力会战,生产拖拉机、柴油机、配套农具及其配件。到1980年,全省共生产东方红30型拖拉机8078台、手扶拖拉机70426台,柴油机总动力则十年中增长了220万千瓦。
1956年湖南省拖拉机达到133台,总动力3677千瓦;机电排灌设备发展到781台,总动力1.42万千瓦。1968—1979年,开始推广水田耕作机械,以动力、拖拉机和配套机具为重点,继续发展其他方面的机械。到1980年底,湖南省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588.99万千瓦,平均每万亩耕地拥有1147千瓦,拖拉机达到8.33万台,总动力99.15万千瓦。动力排灌机械达到29.65万台,总动力257.31万千瓦,机电排灌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38.9%。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的农业科技才开始发展起来。1962年11月,湖南省在长沙举行了农业科学技术会议,农、林、牧、渔、气象、水利、农机等方面的专家、劳动模范及高等院校、农科所代表参加。19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湖南省农业科技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农业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以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并得到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条件得以改善,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