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举子试馆大凡由在京同乡会所接管。各地同乡的大小官吏及其家属,在京商人或学子,借会馆以寄宿集会,相互照应,叙桑梓之乐,敦亲睦之谊。山东、山西、浙江等省一些同乡会,为安葬部分旅京同乡之遗体,在崇文区、宣武区购置了义地,改建成陵园,修建了部分殡葬仪馆,用于同乡送殡凭吊和祭祀乡贤。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统计,北京市共有会馆五百五十余座,是全国会馆最多的城市。
会馆的发展与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恢复科举制度,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停止科考的近五百年间,明清两朝先后于北京举行考试二百余科,全国各地进京应试的举子共约一百三十多万人次,取中进士的五万余名。每当三年一次的科考会试,六七千举子加上一些随行人员,上万人蜂拥京师,举子试馆便应势而生,这类试馆约占北京大小四百余所会馆的八成以上。会试之后,少数富裕的落榜者则返回故里来年再考,而大部分贫家子弟因无川资返乡,只好仰赖于同乡试馆,寄人篱下,面壁三年,冷眼难及。当这些寒士当中有的中第了,昔日的凄凉大都极难释怀,其中有的为避免后学者重蹈己难,则联络同乡京官及旅京客商,通力集资,购置荒地或官宦私宅,建造或改修成文人试馆,以方便更多的乡学会试于京都。因会试者常出入于宣武门,所以久而久之,宣武门外便形成了试馆区域,基本解决了各省举子赴京科考的生活和寄宿问题。
文人试馆多由同乡捐赠而置,因之亦自然成为同乡宗亲聚会的场所。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举子试馆大凡由在京同乡会所接管。各地同乡的大小官吏及其家属,在京商人或学子,借会馆以寄宿集会,相互照应,叙桑梓之乐,敦亲睦之谊。山东、山西、浙江等省一些同乡会,为安葬部分旅京同乡之遗体,在崇文区、宣武区购置了义地,改建成陵园,修建了部分殡葬仪馆,用于同乡送殡凭吊和祭祀乡贤。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统计,北京市共有会馆五百五十余座,是全国会馆最多的城市。(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