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管理者的职能分析

如何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管理者的职能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由管理者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活动与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协调,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决策职能已成为管理的核心职能。管理者必须重视控制职能,及时发现可以控制的偏差,查究责任,予以纠正。管理的主体即管理者,是行使管理的组织或个人,包括政府部门和业务部门。

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物。自从有了人类历史以来,就有了管理。只要存在众多人的协同劳动,就需要有管理,管理活动具有普遍性。近百年来,人们把研究管理活动所形成的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统称为管理学。管理学是管理思想、管理原理、管理技能和方法的综合。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管理学不断充实其内容,成为指导人们开展各种管理活动,有效达到管理目的的指南。

(一)管理的含义

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为有效实现组织目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激励等手段来协调并整合组织资源的社会活动。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脱离了环境的“真空组织”是不存在的。对于一个企业组织,它会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文化等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其经营管理活动必须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2)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组织活动的主体是人。管理中存在着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组织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各种资源都不会脱离人而独立存在,任何资源的分配与协调都是以人为中心进行的。管理实质是协调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现代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组织目标的实现是通过组织活动来完成的,而组织活动又离不开使用和耗费一定的组织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等。

(4)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必须由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对企业来说,组织预期的目标就是要创造利润。

(5)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由管理者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活动与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协调,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管理就是由一系列协调活动构成的。管理的本质是协调,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管理决策都需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协调就是使个人的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相一致。

(二)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职能是指管理系统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中,计划是管理的重要职能,又包含预测、决策和计划制订三个职能。只有具备这些基本功能,才能实行有效的管理。

1.预测职能

预测就是根据预测对象过去和现在的有关信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推理,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和水平所做的估计与推断。科学的预测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2.决策职能

决策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从多个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任何组织的管理活动都具有决策职能,而且分布在各项管理活动中,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始终。决策职能已成为管理的核心职能。

3.计划职能

计划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对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实施合理配置的行动方案和规划,它是决策的展开和具体化。计划给管理者和执行者指明了方向,既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手段,又是管理活动和实施控制的依据。

4.组织职能

组织是指为实现组织的目标,执行组织的决策,对组织内各种资源进行制度化安排,包括任务分工、设置部门、确定职责权限、制定规范等。组织作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连接领导与职工、企业与环境的桥梁。(www.xing528.com)

5.指挥职能

指挥就是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激励和引导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活动过程。领导者为了调动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目标的积极性,必须运用合适的激励手段和方法,引导全体成员同心协力,自觉执行计划,实现组织目标。

6.协调职能

协调职能是指使组织内部的每一部分或每一成员的个别行动都能服从于组织总体目标,是管理过程中带有综合性、整体性的一种职能。它的功能是保证各项活动不发生矛盾、冲突和重叠,通过有效地沟通,使企业各部门、各环节建立默契的配合关系,保持整体平衡,追求整体利益,实现组织目标。

7.控制职能

控制是指为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决策得以执行,对组织行为过程进行监督、检查、调整的管理活动。控制的实质就是使管理活动符合计划的要求,计划是控制的标准与前提,控制则是完成计划的保证。管理者必须重视控制职能,及时发现可以控制的偏差,查究责任,予以纠正。

在管理活动中,管理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不断的过程,在管理的每个阶段都能体现出管理的职能,并且这些职能密切联系、互相影响。

(三)管理的要素

管理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管理的主体。管理的主体即管理者,是行使管理的组织或个人,包括政府部门和业务部门。

(2)管理的客体。管理的客体即管理的对象,指管理者执行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时所作用于的人或事,包括人、财、物、时间和信息。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物的掌管者、时间的利用者和信息的沟通者,人是管理对象的核心要素,只有管好人,才有可能管好财、物、时间和信息;财是人类衣、食、住及其进行交往的基础,管理者必须考虑运用有限的财力,收到更多的经济效益;物是人类创造财富的源泉,管理者要充分合理和有效地运用它们,使之为社会系统服务;时间表现为速度、效率,一个高效率的管理系统,必须充分考虑如何尽可能利用最短的时间,办更多的事;信息是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只有管理信息,及时掌握信息,正确地运用信息,才能使管理立于不败之地。

(3)管理目标。管理主体预期要达到的新境界,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反映上级领导机关和下属人员的意志。

(4)管理方法。是指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发生作用的途径和方式,包括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和思想教育方法。

(5)管理理论。是引导管理的规范和理论。

(四)管理的性质

(1)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就是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的基本观点。由于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因此,对生产过程进行的管理也就存在着二重性。一方面,管理是由于有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具有科学性是指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管理知识逐渐系统化,并且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实践证明,这些理论和方法可以指导实践。管理具有艺术性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在管理实践中,既要运用管理知识,又要发挥创造性。虽然管理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办事,但是管理者在应用管理理论指导管理实践时,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多变地运用管理理论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互为条件、互相转化的有机统一体,有着各自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正确认识管理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特性,有助于有效地开展管理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