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会计基本假设与信息质量要求

优化会计基本假设与信息质量要求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的会计准则提出了四条基本假定,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持续经营假设为会计核算工作规定了时间范围。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明确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大。

优化会计基本假设与信息质量要求

一、会计假设

会计的基本假设,也叫会计基本假定,又称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而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我国的会计准则提出了四条基本假定,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经济组织和责任实体。会计主体假设为会计核算工作规定了空间范围,会计只能核算和监督其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

会计主体为日常的会计处理提供了空间依据,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往往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会计核算体系,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比如在企业集团里,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个子公司,在企业集团母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经营活动。为了全面反映这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这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予以综合反映。有时,为了内部管理需要,也对企业内部的部门单独加以核算,并编制出内部会计报表,企业内部划出的核算单位也可以视为一个会计主体,但它不是一个法律主体。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将按照既定的目标继续经营下去,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破产清算。持续经营假设为会计核算工作规定了时间范围。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基本前提。在这个基本前提下,会计便可认定企业拥有的资产将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合理地支配和耗用,企业的债务也将在持续经营中得到有序的补偿。由于持续经营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一般情况所做的设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缩减经营规模甚至破产倒闭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为此,往往要求定期对企业持续经营这一前提做出分析和判断。一旦判定企业不符合持续经营前提,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方法。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划分为相等的、较短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考核其经营活动的成果。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一个企业将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但是,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人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都需要及时的信息,都需要将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分期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明确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大。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会计年度,一般采用日历年度,即从每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中期,一般指半年度、季度、月度。

在我国,会计准则明确规定,采取公历年度,自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止。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货币计量包含两层意义。

第一、会计核算要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会计法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同时,有必要也应当以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作为补充。

第二、假设币值是稳定的。因为只有在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时点上的资产的价值才有可比性,不同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才能进行比较,并计算确定其经营成果,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

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假设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则

新会计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准则,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这些准则都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而提出的,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质量的保证。

1.可靠性。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是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各个方面做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经济决策的失误。

2.相关性。它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3.可理解性。它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理解性原则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会计核算要尽量使会计信息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这一原则要求,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必须做到依据合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编制会计报表时,项目钩稽关系清楚、项目完整、数字准确。

4.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做出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就有必要变更会计政策,以向使用者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但是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从而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一致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贯彻执行,既保证了会计信息“纵向”上的稳定性,也满足了“横向”评价的需求。税务人员利用符合可比性要求的会计信息,在税收实务中能够完成多项工作,比如,税收成长性预测、税收预警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等。

5.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不能仅仅根据经济业务的外在表现形式来进行核算,而要反映其经济实质。比如,法律可能写明商品的所有权已经转移给买方,但事实上卖方仍享有该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如果不考虑经济实质,仅看其法律形式,就不能真实反映这笔业务对企业的影响。

6.重要性。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企业财务报告中提供的某项会计信息,如果被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做出的经济决策,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个方面来判断其重要性。例如,企业发生的某些支出金额较小,虽然从支出受益期来看,可能需要在若干会计期间进行分摊,但根据重要性要求,可以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

我国要求上市公司提供季度财务报告。考虑到季度财务报告披露的时间较短,从成本效益原则的角度考虑,季度财务报告没有必要像年度财务报告那样披露详细的附注信息。为此,我国中期财务报告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季度财务报告附注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编制,披露自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的、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化情况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对于与理解本中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也应当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这一附注披露的要求,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要求。

税法严格遵循税收法定原则,不会因为某项业务对当期损益产生影响程度的大小,而改变纳税义务的确定,或者改变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和金额。(www.xing528.com)

7.谨慎性。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是指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例如,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确认预计负债等,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

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的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企业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税法基于公平原则的需要,对于纳税人基于风险防范而确认的、具有预见性质的费用或者损失一般情况下不予接受,税法除另有规定外,强调费用或损失只有在实际发生时,才会被确认,所以会计信息中满足谨慎性要求的内容,在进行涉税分析时,通常情况下都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8.及时性。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这一原则要求,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应及时取得有关凭据;及时对会计数据进行处理,编制财务报告;及时将会计信息传递,按照规定的时限提供给有关方面。

三、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标准,而不是按款项的实际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也就是以应收应付为标准。在权责发生制下,凡是属于本期实现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实际付出,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比如:企业于5月15日销售商品一批,6月5日收到货款,存入银行,应作为5月份的收入;因为收入的权利在5月份就实现了,尽管货款在6月份收到。

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也称现收现付制,是以实际收到或付出款项作为确认收入或费用的依据。如上例货款是在6月份收到,无论这款项,是不是由本月业务实际发生的,都作为6月份收入。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二)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相配比,以便计算当期的损益。具体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将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配比。如将销售商品的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相互配比;二是时间配比,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同时期的费用相配比,如将当期的所有收入与当期应负担所有成本、费用相配比。

(三)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如果一项收益性支出按资本性支出处理,就会造成少计费用而多计资产,出现当期利润虚增而资产价值偏高的现象;如果一项资本性支出按收益性支出处理,则会出现多计费用少计资产,以致当期利润虚减而资产价值偏低的结果。

(四)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或原始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支出进行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账面价值。历史成本的依据是,成本是实际发生的,有客观依据,便于核查,也容易确定,比较可靠;历史成本数据比较容易取得。按照此原则,企业的资产应以取得时所耗费的一切成本作为入账和计价的基础,而且此成本也是其以后分摊转为费用的基础。

四、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根据一定的计量标准和计量方法,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相关金额。会计计量的内容是经济活动中能用货币表现的方面。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历史成本

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算。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算。

(二)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三)可变现净值

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四)现值

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算。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算。

(五)公允价值

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算。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需要指出的是,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运用与会计信息质量需求、会计目标等理论因素以及经济环境、会计技术环境、经济利益因素、计量属性本身的复杂程度等现实因素密切相关。今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新经济利益格局的形成,会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形势下,选择相应的计量属性,从而更好地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达到会计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