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的概念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会计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中国,会计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当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时,对生产活动的计算和计量仅凭部落首领的头脑记忆即可。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工具也越来越先进,劳动的产品数量也随之增加,出现了剩余产品,单凭头脑计算和记忆已远远不够,于是产生了“结绳记事”“刻竹作书”等记录和计算方法,这是会计的萌芽。
周朝时期,出现了“月计岁会”(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即是“会计”一词。有了“会计”的命名和较为严格的会计机构,设立了专管钱粮赋税的官员,并建立“日成”“月要”“岁会”等报告文书,即相当于旬报、月报、年报,具有会计报表的作用。对账簿的设置,从单一流水账发展成为“三账”,即 “草流”(也叫底账)、“细流”“总清”三账,一直使用到明清时期。东汉与西汉时期出现了名为“计簿”或“簿书”的账册,用以登记会计事项。宋代时期,对会计的结算方法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的“盘点结算法”发展到“三柱结算法”(即 “入 - 支 = 余”)。唐朝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 展,在“三柱结算法”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为“四柱结算法”,也称 “四柱清册”。所谓 “四柱”,是指旧管(相当于“上期结存”)、新收(相当于“本期收入”)、开除(相当于“本期支出”)、实在(相当于“本期结存”)四个部分。它们的关系是“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即上期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本期结存),运用这一平衡公式,既可检查日常记账的正确性,又可系统、全面和综合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貌。这是我国会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成就。明末清初是中国单式簿记的持续发展和复式簿记产生的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账”,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各项负债)四大类。它们的关系是“进-缴=存-该”,同时设总账进行“分类记录”,并编制“进缴表”(即利润表)和“存该表”(即资产负债表),实行双轨计算盈亏,在两表上计算得出的盈亏数应当相等,称为“合龙门”,用来核对全部账目的正确性。之后,又产生了“四脚账”(也称“天地合账”),这种方法是:对每一笔账项既登记“来账”,又登记“去账”,以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龙门账”和“四脚账”代表着当时中国会计的先进水平。
在国外,会计萌芽的产生也很早。如古埃及设有专职“录事”,管理宫廷的税赋收入和官吏俸禄、军饷等各项支出。古巴比伦在瓦片上做商业交易的记录。但作为记账方法,在十三世纪以后才出现。在欧洲,十三世纪初期,地中海沿岸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出现高利贷者,他们从官吏、富商手中将闲散钱财聚集起来,放给手工业者,用“借”和“贷”分别反映其业务。这是借贷记账法的萌芽。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Pacioli)在《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中的“簿记论”一章中,系统地总结了借贷记账法。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按照所有制性质和企业经营方式划分的会计制度。
(1)1985年国家为加强规范会计工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并于1993年、1999年经过两次修改补充,完善了会计核算和会计记账的基本规则。
(2)1993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需要在原有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财政部公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
(3)1998年财政部公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
(4)2001年为贯彻新《会计法》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财政部公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先在股份有限公司试行,继而逐步扩大到其他企业。
(5)2006年财政部公布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综上所述,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正所谓: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二)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适应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项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基础管理的活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已经超出了传统定义的范畴,更广泛地起着服务于社会经济生活和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作用,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终极目标。我们把会计定义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企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与监督,以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加以预测、控制和决策。它既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也是一项管理活动。
(1)会计是一种语言,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把会计表述成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是十分恰当的。人类的任何交往和任何活动都必须借助于可以相互沟通的共同语言。没有对语言的理解就无法表达真实的思想和目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经济组织之间,需要进行商品、技术、人员以及信息上的交流与沟通,这种交流与沟通需要一种特殊的商业语言,即会计语言。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认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已经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会计必须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及时地、客观地进行记录与科学计量,并将这些记录以会计的特殊语言——会计报表信息的形式,按照规范化要求列示于财务报告之中。在经营活动和会计处理过程中,只要遵循一般公认会计原则,采用规范化的记账方法、会计程序和会计报表,就能使人们看得懂不同企业、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会计信息,了解这些企业、地区、国家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和经营成果状况,使得处于不同地域、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处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人们,无论是投资人还是职业经理,都能够使用国际通用的会计词汇和会计概念,并凭借会计这种特殊的商业语言进行交流与沟通。可以预言,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技术合作的日益频繁和经营管理活动的国际化,会计作为商业语言的作用将显得更加重要,会计在对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也将更加明显。
(2)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将会计定义为信息系统必须从会计目标——提供会计信息谈起:会计以提供信息为职业目标,这一目标成为创建会计理论体系的起点。会计为什么要提供信息?会计信息的需求群体在哪里?谁最需要会计信息?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首先,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需要信息。在现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对本企业产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原材料采购成本、生产过程、产品销售状况、各种产品的成本费用支出状况以及企业的各项期间费用支出情况有全面清楚的了解,这样才能把握市场脉搏,从而做出符合实际的经营决策。
其次,作为企业现实投资人的股东和存在于社会中的众多潜在投资人需要信息。作为已经将资本投入企业的股东,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他们虽然远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投资人的身份使得他们从关心投资收益的角度关注企业的经营过程及其结果。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去采集企业的各种信息,以判断自己的投资决策是否正确。作为拥有一定量资本正在寻找最佳投资项目的潜在投资人,企业对外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也会引导他们的资金投向。
另外,不仅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和投资人需要信息,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证券监管部门、债权人以至社会公众都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在不同程度地通过会计信息来了解某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一句话,提供会计信息是为了满足各种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人们要求会计提供的数据真实可靠,并能满足其需要。而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通过会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分类和汇总,并进行客观的报告和披露,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会计是一种提供管理与决策信息的过程,是一种管理活动。为了使企业这一独立的经济实体能够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企业管理者应当充分利用通过会计工作进行加工、处理而生成的信息,使之成为管理当局经营决策的依据,帮助决策者制定生产经营计划,指导和控制当期的经营活动,管好、用好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合理分配、有效利用各种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并通过管理科学水平的提高加速企业的发展,确保企业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企业的市场地位。
二、会计的特点
会计的特点是指会计和其他经济核算的不同点。它有三个基本特点。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会计要反映和监督会计内容,需要运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实物尺度(如千克、件等)、劳动尺度(如工时、工日等),但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可以作为辅助量度,只有货币量度始终是会计最基本的、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尺度。
(2)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并严格遵循会计规范
会计的任何记录和计量都必须以会计凭证为依据,这就使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可验证性。只有经过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凭据)才能据以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进行加工处理。在会计核算的各个阶段都必须严格遵循会计规范,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保证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一致性。
(3)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和综合性
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以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为顺序连续地、不间断地进行登记,对每一次经济业务都无一遗漏地进行登记,不能任意取舍,要做到全面完整。登记时,要进行分类整理,使之系统化,而不能杂乱无章,并通过价值量进行综合、汇总,以完整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三、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大职能。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主要运用货币计量形式,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数量上连续、系统和完整地反映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会计信息。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真实性审查,即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确认、计量和报告。
合法性审查,即经济业务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合理性审查,即符合企业内部有关规定,如是否超支等。
通过会计监督能正确地处理好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促使企业改善经济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两大职能的关系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者有着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而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发挥作用,才能正确、及时、完整地反映经济活动,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如果没有可靠的、完整的会计核算资料,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反之只有会计核算没有会计监督,会计核算也就没有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会计的职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一些新的职能不断出现。一般来说,除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个基本职能之外,还有分析经济情况、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等各种控制职能。
(四)会计的引申职能
会计的引申职能很多,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会计具有参与经营决策的功能,即会计的决策职能。从会计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会计工作始终是作为一种经营管理工作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从原始会计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投资与产生的简单计量、记录与计算,到现代管理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形成一种专门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管理信息的职业,会计参与管理与决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和延伸,并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促进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管理手段,这种管理与决策职能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企业经济业务复杂化程度的加深而逐渐增强,使会计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会计的核算、监督与决策三种职能的关系是:核算职能是监督与决策职能的基础;监督与决策职能必须借助于核算职能提供的基础会计信息。
四、会计的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内容;具体地讲,会计对象是指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资金及其运动。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以工业企业为例,说明企业的资金运动及其过程。
工业企业是从事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其再生产过程是以生产过程为中心的供应、生产和销售过程的统一。
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的投入、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以及资金退出三部分。
资金投入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包括企业所有者(投资者)投入和债权人投入。投入企业的资金一部分构成流动资产,另一部分构成非流动资产。
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分为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供应过程是生产的准备过程。在供应过程中,企业要购买原材料,发生材料价款、运输费、装卸费等材料采购成本,与供应单位发生货款的结算关系。这时,企业的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储备资金形态。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工人加工产品时,发生原材料消耗的材料费、固定资产磨损的折旧费、生产工人工资等,同时,还将发生企业与工人之间的工资结算关系、与有关单位之间的劳务结算关系等。这时,企业的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随着固定资产等劳动手段的消耗,固定资产和其他劳动手段的价值通过折旧或摊销的形式部分地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当产品制成后,资金又从生产资金形态转化为成品资金形态。在销售过程中,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发生有关销售费用(如广告费等)、收回货款、交纳税金等业务活动,并同购货单位发生货款的结算关系、同税务机关发生税务结算关系等。企业获得的销售收入,扣除各项费用成本后的利润,还要提取盈余公积并向所有者分配利润。这时,企业的资金从成品资金形态转化为货币资金形态。
资金的退出包括偿还各项债务、上交各项税金、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
企业的资金运动如下图所示:
上述内容表明,企业因资金的投入、循环和周转及资金的退出等经济活动而引起的各项资源的增减变化、各项成本费用的形成和支出、各项收入的取得以及损益的发生、实现和分配,共同构成了会计对象的内容。
五、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www.xing528.com)
会计方法是指为发挥会计职能作用、完成会计任务而采取的各种程序方法的总称。一般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本教材主要介绍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所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七种。
(一)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
设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做的分类,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是为了便于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门别类地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的内容复杂繁多,如果不进行适当分类,就不容易进行会计核算,利用账户分类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有利于更好地提供管理所需要的信息。
(二)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对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会计方法,复式记账可以完整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并能通过账户的平衡关系检查账簿记录的正确性。
复式记账法包括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三种,我国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会计核算必须使用借贷记账法。
(三)填制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一种书面证明。企业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会发生大量的经济业务,这些经济业务会引起经济状况和结果的变化,并记录在各种原始凭证上。会计对填制或取得的这些原始凭证进行处理加工,形成有用的会计信息供企业作为管理决策的参考。所以说,填制并审核凭证是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登记账簿
账簿是具有一定格式,能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经济业务的簿籍。登记账簿要以会计凭证为依据,运用账户和复式记账的方法,将发生的经济业务分门别类地而又相互联系地在账簿中进行登记,以便完整系统地提供会计信息。账簿还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
(五)成本核算
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会发生相应的耗费,比如采购费用、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等,为了考核成本和计算盈亏,需要把这些费用按照一定的成本对象加以归集和分配,以确定各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以便进一步计算企业的经营成果。
(六)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和核对,查明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结算款项的实有数额,确定其账面结存数额和实际结存数额是否一致,以保证账实相符的一种会计专门方法。由于种种原因,财产物资的账面记录与实际结存情况不一定完全一致,这就需要对财产物资进行清查,发现账实不符则查明原因,并及时调整账面记录,以保证账实相符,同时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
(七)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是以账簿记录为依据,经加工整理而形成的书面报告。编制会计报表是为了总括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编制下期计划及预算的主要依据,也是企业内外决策者必须参考的重要信息。
以上会计的核算方法,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相互制约的,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在日常会计核算中,必须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对于企业日常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都要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按照规定的账户运用复式记账法登记账簿;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当进行成本核算;通过财产清查,保证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六、会计法规
(一)会计法规体系概述
会计法规是指组织会计工作,处理会计事务应遵循的有关法律、制度、规章的总称。会计法规根据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将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各项原则和方法并结合我国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用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它既是人们对长期会计工作质量标准的总结,又是对当前会计工作进行约束和检验的标尺,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法规体系,对于进一步发挥会计职能,保证其按照企业设定的目标进行组织核算,更好地完成会计管理工作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会计法
(1)我国会计法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会计立法起步于新中国成立之后,主要以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为起点,逐步建立起以规范会计秩序为主要内容的会计法规体系。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是我国会计立法取得的重大成果,标志着我国会计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的新时期。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再次对《会计法》进行了修订,国家主席江泽民发布第二十四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再次修订《会计法》,是我国会计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这对于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会计法》的主要内容
新的《会计法》立意在于企业领导者应对本企业会计资料(信息)的真实性负完全责任,出台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予以细化,并且用半年时间宣传新会计法。
现行《会计法》的内容包括总则、会计核算、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法律责任、附则共7章52条。
1)总则。总则是一部法律的总纲,或基本规定。总则的规定对全部法律起统驭作用。这一章主要规定了七个方面的问题:《会计法》的立法宗旨;《会计法》的适用范围;依法设账的基本要求;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责;对会计人员的法律保护;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2)会计核算。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内涵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计算、分析,定期编制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一系列内部管理昕需要的会计资料。为做出经营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的一项会计活动:会计核算往往仨渗透到生:经营和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经济业务事项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舌核算:会计法:听规范的会计核算,主要限于事后核算方面的内容.即对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做出规定,而没有过多地涉及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等管理会计的内容,目的是增强法律规定的适应性。
3)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公司、企业会计核算是整个会计核算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司、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会计信息质量。当前,我国会计秩序混乱、会计资料失真等问题,在一些公司、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为此,《会计法》专门对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作出特别规定,主要规定了两个方面的问题:(1)公司、企业确认、计量、记录会计要素的基本要求;(2)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禁止性规定。
4)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责之一,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须加强会计监督。鲜活而有序的市场经济,要求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任何违法活动都是市场经济所不允许的。为了促进有序竞争和有效配置资源,必须实行有效的会计监督,规范会计工作,打击违法行为,保证会计资料质量,为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以及政府宏观调控部门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资料,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服务。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会计监督的关键。监督会计工作,不单是权力,更重要的是责任。《会计法》对会计监督规定了五个方面的问题:(1)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2)相关人员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中的职责;(3)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检举;(4)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5)会计工作的国家监督。
5)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机构是各单位办理会计事务的职能机构,会计人员是直接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建立健全会计机构,配备数量和质量都相当的、具备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是各单位做好会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因此,《会计法》对会计工作与会计人员主要规定了七个方面的问题:(1)会计机构的设置;(2)总会计师的设置;(3)会计机构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4)会计人员从业资格;(5)会计负责人的任职资格;(6)会计人员业务培训与教育;(7)会计人员工作交接。
6)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也就是对违法者的制裁。它是一种通过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来实现法律规则的要求。规定法律责任的目的在于保障法律的遵守与执行,强制当事人的行为与法律所要求的标准统一起来,符合已经确立的秩序。一个法律制度如果没有可强制实施的惩罚手段,就会被证明无力限制非法的、反社会的和犯罪等行为,从而就难以实现其在社会中维持秩序与正义的基本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责任关系到法律的功效,是法律制度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从我国实际来看,实行依法治国的方略,基本的要求就是保证法律的施行,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所谓违法必究,就是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对有违法行为的人给予制裁。所以,法律责任是我国法律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现行法律中多数都有法律责任的规定。
为了保证《会计法》规范的有效实施,惩治会计违法行为,《会计法》在法律责任的规定上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对各种违法行为作了明确、具体的界定,便于在实际执行时认定违法行为,并对违法行为及时加以惩处。二是扩大了惩治对象的范围,主要是对一些新的规定增加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使相关规定更加严密、更加完善。三是加重了所规定的各种违法行为的责任,特别是加大了对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以及隐匿、销毁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等行为的打击力度,重点突出,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四是加重了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他们不管是作为直接责任人员,还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都需要受到相应的制裁。
《会计法》的法律责任主要规定了两种责任形式:(1)行政责任;(2)刑事责任。
7.附则。附则规定了《会计法》一些用语的含义和施行时间。
(三)会计准则
(1)基本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整个会计工作的规范,是人们处理会计信息系统中各种经济业务事项的依据。会计准则是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它是对《会计法》中有关会计工作基本内容的进一步规范。会计准则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利具体会计准则两部分。
基本准则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汁要素、各主要项目的核算原则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要求。基本准则是制定会计核算制度的依据,也是制定具体准则的依据。我国的会计准则是由国务院授权财政部于1992年11月30日颁布,从1993年7月1日起执行的原《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又颁布了修订后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执行,其他行业将逐步执行,同时废止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各项专业核算办法和问题解答。此次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共11章50条,其制定吸收了当代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当前会计实务发展的内在需求,体现了国际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发展动态,它规范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总则。总则明确了会计准则制定的目的和依据,规定了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工作,以及记账方法和记账文字: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基本准则建立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体系,规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以及会计处理的若干原则,具体包括: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配比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及时性原则。
3)会计要素原则。会计要素原则将企业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规定了对各项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应当遵守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4)会计计量原则。会计计量原则要求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5)财务报告原则。财务报告原则对财务报告的基本概念、目标、应当包括的主要内容和应反映的信息进行了规范和明确。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会计报表附注的编报方法做了说明。
6)附则。附则规定本准则的解释权限和施行时间。
(2)具体会计准则
具体会计准则是根据基本会计准则制定的,主要是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而做出的规定,新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并颁布。1992年11月财政部发布了我国第一个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即基本会计准则),并于1993年7月1日开始施行。从1997年开始,财政部陆续发布了16个具体会计准则(详见表1—1)。这些具体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一起,作为并行的会计规范在企业中得到贯彻。
表1-1 具体会计准则一览表
2005年以后,我国加快了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步伐。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基本准则》是对原《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自2007年1月1日起,在境内所有企业范围内施行。该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取代以前的16个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各项专门业务会计核算办法、相关补充规定和有关问题解答,首先在上市公司、保险企业、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及证券投资基金范围内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力争于不长时间内,在所有大中型企业执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未执行新准则体系的企业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同时,仍要执行原16个具体会计准则。
表1-2 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一览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