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虽有多种不同的商业模式,究其根源依旧是先获取足够的用户与流量,再通过运营寻求变现。既然这一不算秘籍的套路是互联网经济普遍遵循的路数,缘何社交互动市场份额的争夺如此惨烈,颇有“天下英雄竞折腰”的气势。
解读这个问题,得从互联网的竞争模式谈起。
互联网产品从用户流量走向变现,可能采取的主要方式包括:广告、产品收费、内容收费、增值服务或道具收费、电子商务、无线业务收费等。这些盈利方式,无一例外均立足于用户基数,这就注定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用户与流量。获取用户,是互联网产品破发的第一步,这一步跨不过就无从谈变现,而后续优化流量以及通过运营变现,均属于各显神通的技能而已。获取用户之后,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都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因为迄今并不存在任何一个技术壁垒高不可攀的产品。理论上来说,任何互联网企业推出产品的技术难度,最多不过六个月,就发现竞争对手推出类似产品杀入竞争市场。人口红利永远不够同质化竞争产品来瓜分,蓝海还没有捂热就变成红海,想要博取更多用户认可,就意味着更良好的用户体验,以及更匹配用户需求的产品黏性——直白一些,就是得有绝对的保障,让用户一来到这个产品生态,就有着不断后续访问的欲望和理由。在这样的运营挑战面前,社交互动就变成了遇神杀神、遇佛杀佛的首席利器。
社交互动的核心价值是让用户在产品生态中认识沟通更多同样爱好兴趣的朋友,通过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针对同一系列话题的互动,保持他们在此产品平台沟通的欲望,从而诱发用户反复进入产品的惯性。举例来说,缘何电商网站都非常重视社交互动产品的规划建设?希望的就是消费者能分享购买经验,给更多消费者借鉴,通过消费者经验交流促成社交互动,从而达成消费者对电商平台生态的依赖性。在这样的竞争目的下,不难解释社交互动产品竞争白热化的本源,读者会很轻易地想到,很多社交互动产品根本不具备独立变现的基础,可就算如此,平台商都不惜血本在社交互动产品上一掷千金研发推广,背后的潜台词就是希望用户能留下,留下用户等同于把握了用户黏性,把握了用户黏性才会在同质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文互联网互动产品,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①独立社交互动产品,譬如轻博客点点网,譬如SNS开心网,譬如创世纪级别的类Twitter产品饭否。②基于平台级的社交互动产品,此类别产品多建立在一个账号可打通全平台所有产品线的境地,也被平台寄托着用户黏性的高度期望,譬如腾讯朋友,阿里来往。腾讯微信,也是腾讯全平台中的一部分,自然也难逃两个逻辑规则:①发展阶段借助平台力量,快速聚集用户,并且借力平台快速打通多个产品线,为社交产品多功能化提供庞大的战略加速。②获取用户并形成流量优势,以本身社交流量为全平台提供流量支持,让全平台从社交互动上赢得商业价值增值。
言尽于此,盘点一下互联网领域各大巨头战略格斗的种种暗示,这些暗示指向,便是巨头博弈的棋子后手。
将日历回到新浪微博崛起的岁月,当时,新浪、网易、搜狐、腾讯并称四大综合门户网站,以竞争力而言,腾讯凭借QQ客户端用户优势带来的增值,已呈现卓然不群的峥嵘;在营收事业线上,四大门户凭借广告业务营收不存在天壤之别的鸿沟;可在细分产品业务上,却各有千秋。当时的搜狐,启动视频战略并不久远,远远没有现在这般凶猛,网易与腾讯均在游戏业务上成长喜人,此外,网易在邮箱业务上占据四大门户魁首位置。在门户级的竞争对抗中,新浪门户业务不占优势,可新浪最敏锐的战略破发,在于把握住微博这根战争导火索。
上述业态描述,并不代表互联网业界除了四大门户网站就再无刀兵,只是除了四大门户网站竞争激烈之外,其他细分产品竞争格局相对明晰,譬如盛大当时的游戏业务也颇有优势,盛大文学尚处在赔本赚吆喝的状态,盛大的主力业务与门户均有交锋,却偏生不处在同一业态;同期,阿里巴巴早稳占电子商务领域的霸主地位,其商业触手基本不跨界,却也不允许任何其他平台级企业在电商领域动作过火,主要攻防方向在于其他B2C网站的对抗(譬如还没有如今这么强大的京东等),在C2C领域,淘宝自谦第二,中国就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敢说自己第一,泰山压顶之势强悍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地步;百度心安理得地在搜索领域饰演土豪,那段岁月360还没有把手深入到搜索业务(或者说,那段岁月的360浏览器市场筹码的强度,远不足以叫板百度),百度貌似存活在独立世界中,凭借竞价排名一家独大疯狂盈利,虽有不同的产品布局,却都走不出搜索基因。
且回到点燃导火索的新浪微博身上,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神奇而且值得回味的现象,在新浪微博破发之前,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并不存在平台级巨头控制社交互动产品并且独立盈利到令人垂涎的先例。不妨回顾之前历数的社交互动产品,类似于石器时代的留言板、聊天室、页面评论自不必言,几乎已经处在边缘化的基础产品层级,BBS论坛一贯以平台的辅助角色存在,类似于牧师或者神棍。BBS论坛垂直化趋势逐步浮现,垂直化论坛每一家又几乎都在叫嚣论坛门户化。互联网领域有过独立博客网站,顶了天也就是温饱级别,综合门户的博客业务同样延续,可也看不出什么庞大的商业前景,更像社区杂货店类型,必须存在,却也没有关键到不可舍弃;两家值得重视的SNS开心网与人人网天天互相喊口号、贴大字报打得热火朝天,颇有不共戴天之势,可这两个气势磅礴的社交互动产品,均不属于任何一家平台级巨头。时过境迁,业态观察者有理由相信,这两家独立的SNS,让平台级企业看到了社交产品独立盈利的可怕潜力以及用户黏性的恐怖力量,至于这种可怕潜力在未来的生死交锋的决策中起到多大的决定性因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很快,互联网的争锋重点,转移到社交互动产品的碰撞。新浪干掉第一只大螃蟹,微博业务占据先手且凭借赢取的用户红利,令腾讯、搜狐、网易发力构建微博,力图后发制人,奈何高手对决岂能差在一线之间?几家后来者的微博,看上去更像是为了反衬新浪微博的闹剧,自娱自乐之余,也没看到什么威胁到新浪微博的明显效应。无从还原当时所有巨头决策人的心态,可以如此定位:腾讯平台级的盈利能力远远甩开新浪门户,就算养着不赚钱的腾讯微博给新浪微博构筑竞争压力都会保持卡位级的威胁,网易的用户黏性多悬系于邮箱业务,搜狐在视频拓展探索上乐此不疲且突破明显——率先凭借灵敏的嗅觉感知到危险的入局者,是与四大门户极少业务交锋的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的盈利模式,是本平台生态内的流量支配权变现,雄霸电商领域的统治力,源于近似垄断的电商购买入口流量,以及支付宝带来的用户黏性。然而,这些明筹之外,观察者们常常忽略阿里巴巴最重视的战略壁垒,那就是手握绝大多数电商购物用户与电商商铺店家。不妨如此解读,阿里巴巴的统治力,就是在于用户习惯打开淘宝购物,商家习惯在淘宝开店,两大战略筹码以平方级统计,才能具体呈现阿里巴巴的可怕。阿里巴巴的纯种血统就是没有社交基因,这不能算特别奇怪的现象,就像新浪身上只有单细胞的媒体基因一样,阿里系明确知道社交的力量,却极难在自生态培养用户社交的血脉(旺旺是IM本源的产品,却具备彻底的弱社交属性)。
新浪微博用户与活跃度蒸蒸日上时,业内好评如潮,可互联网人就算不挂在嘴边也心知肚明,空有流量不变现就是活雷锋,在商业价值上的画饼与真实的饼有天壤之别。于是针对新浪微博如何变现,众说纷纭。踩到阿里巴巴尾巴的,就是新浪微博的变现狂想曲(事后证明,预言者们都想多了,这的确是狂想曲,新浪微博越过产品生命周期峰值的那一刻都没搞明白怎么把流量变成现金)中听上去很靠谱的一种说法:社会化电商!截至数年后的今日,社会化电商仍然只能停留在“概念”状态,或者再激进一些,社会化电商很可能只是伪概念,因为连这一论调最疯狂的追捧者,都无法精准定义社会化电商究竟是用社会化媒体导流构筑电商变现,还是电商嵌入社会化基因提升变现效率。不论如何,“社会化电商”着实给新浪微博的前景描绘出一条康庄大道。不可否认,阿里系也的确存在自身的危机,中小商户在阿里平台上无法获取优质流量,这是阿里系心头永远的痛,在“社会化电商”口号震天响的局面下,阿里巴巴察觉到了兵临城下的杀机,万一新浪微博给出更优质的平台商务政策导致阿里巴巴旗下缺少流量的商户大规模流失将如何应对?上文提到过,阿里系的战略筹码一是用户二是商户,一旦商户流失到其他有用户基础的平台,完全可能短期内冲击到阿里系的战略地位。强如阿里巴巴这种精英云集的霸主,如何会允许卧榻之边横一个打社交呼噜比自己还响的壮汉?
阿里巴巴动手了,这是一种面对潜在危机考虑作出的重大决定,淘宝拆分为三:B2C天猫、C2C集市与比价一淘。这一重大变革,一方面是应对差异化电商竞争,另一方面也间接促成更多的页面流量可支配,尽可能缓和中小长尾商户流量不足的困境,以防御性战略缓冲新浪微博可能带来的杀机。随后的岁月中,阿里巴巴不断提炼不同事业线的核心竞争力,未雨绸缪备战备荒。日历翻过数年光景,仍然令人对阿里巴巴的战备态度敬佩不已,这是一种战略级的后手防御,尽管事后可能的危机一直到阿里巴巴收购新浪微博都没有迸发,可阿里巴巴严谨的商业态度,依旧令人叹为观止。(www.xing528.com)
相信不止一位读者对新浪微博的“社会化电商”蓝图心驰神往,可新浪微博在此尝试方向上始终欲拒还休,就算在商业化压力最大的那些时间,宁可使用会员收费等被用户骂街的低级策略,都不肯大规模启动电商化进程,又是缘何?这里出场的,是另外一位对商业竞争把握炉火纯青的杀手——腾讯。企鹅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动物,互联网领域的企鹅QQ却没有任何斯文可言,其嗜血善杀闻名于诸侯,回顾腾讯商业进程的诸多举动,得到的结论就是腾讯岂止精于竞争格局应变?与耕好自家一亩三分地的百度不同,腾讯的狼性从来没有从企业文化中消失过哪怕任何一秒。
新浪微博问世时间早于腾讯微博,身为后发者,腾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由于产品进度滞后,对手新浪微博取到了最大的精英用户,可腾讯微博投入的资源丝毫不减。不同于网易微博、搜狐微博的三板斧热情,腾讯摆出的战阵让很多人相信,企鹅准备用微博做一场殊死较量。这是一个看上去很值得关注的信号,腾讯对微博如此重视?新浪微博优势太明显,腾讯会如何做?这场较量何时收场?为何腾讯貌似永远没有机会在微博对抗中逆袭?一系列问题,事后看来远没想象得那么复杂。仅仅游戏业务一条事业线每年就有百亿级营收在手的腾讯根本不在乎养一个微博业务作为生态布局构件。
“卡位”战略的腾讯微博,真的起到了逆转战局的作用,苦苦支撑亏损业务的新浪微博疲于奔命保持竞争力,“社会化电商”只见喊口号不见实质性行动,这是为何?新浪太清楚微博用户的习惯,当用户把微博作为社交和媒体看待时,电商类商业元素注入过多,势必导致部分用户离开新浪微博生态。离开新浪微博生态之后的用户会去哪里?唯一的选择就是同样拥有浓郁社交基因的腾讯微博,而腾讯太擅长从用户身上变现,新浪微博用户更精英化,消费力与知识结构均比腾讯微博用户占优,一旦几千万用户流入腾讯企鹅之手,新浪微博会成为全地球人的笑柄。此时此刻,新浪微博的进退两难是一种必然,其生态中没有自有电商事业线,若冒着丢失用户的风险强行上马“社会化电商”,腾讯借机挟雷霆万钧之势逆转格局完全存在可能性。
腾讯微博究竟起到的是“卡位”作用拖延新浪微博战略进度,为杀手锏微信争取更多时间?还是的确抱着要用微博做决胜战的打算?这已经不重要了。即使腾讯微博是掩护微信突围的炮灰部队,腾讯为这一场掩护战役也付出了足够惊人的资源布局。那几年,腾讯陆续出手亿级资金在各大垂直电商领域注资收购,其大电商布局外加三亿元资金冲入快递行业,都为其电商事业线提供武装到牙齿的弹药。要说此时此刻的腾讯电商系撼动电商龙头阿里电商系固然尚无可能,可用来给根本没有电商部队的新浪微博施压则游刃有余,更何况腾讯QQ团、F团、高朋团的布局操作,还让腾讯有着多个城市的落地商务能力,若战役被拖入到O2O环节决胜,新浪更会捉襟见肘。上述布局完全没有丝毫浪费,打完微博格局争夺战后,腾讯不显山不露水地给旁观者一个莫名惊喜,所有貌似为微博竞争准备的战争筹码,包括电商、快递与落地业务,全部可以在微信成长过程中提供有力的支援。如果说这是一盘棋局,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的方寸之战,用硝烟迷住了多数旁观者的眼睛,腾讯的战略早就暗度陈仓算计到了数十步之后的屠大龙,新浪微博还困在步步为营的局部格杀,商业素养的高下不言而喻。
微信的成长充满艰辛和荆棘,好在腾讯系本有产品决胜的基因深入人心,一版一版微创新,快速进化产品至完美形态,素来是腾讯的铁律。从微信初入尘世引发关注,到微信5.0版本上线驱动乱世诸侯纷纷入局,这期间还大有精彩故事可挖。移动营销与O2O早就不算新鲜词汇,2009~2010年,就有移动互联网的新名词逐步呈现,待2010年千团大战打得味道十足,O2O被业界神化到迷信与崇拜的地步。可有企业从移动互联网身上赚到钱了么?有,真有,流量提供商移动、联通、电信都赚到了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流量费,而智能手机厂商同样从移动互联网用户身上赚到移动设备的现金流,刨去这些硬件,在移动领域玩突破性应用商业模式的勇者们,却是前赴后继地冲进沙场,当然,冲进去有多快,被打残变成伤兵抬出来的速度也有多快。
一直到微信面世,业内才恍觉真正改写行业的大杀器即将重新界定移动互联网的玩法,O2O与移动电商看来真正要从概念走向用户。看得到这一点的,自然不会局限于观察家,幕僚如云的几大巨头如百度、阿里巴巴等,均如坐针毡。中文互联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焦点在争夺PC互联网流量入口,阿里巴巴归拢了电商,百度归拢了搜索,腾讯归拢了IM,盛大归拢了文学,360归拢了杀毒与浏览器(不算微软嫡系IE),新浪微博归拢了社交媒体(虽说不赚钱);第二次世界大战却必然发生在移动互联网的圈地期,之前的移动乱战,各大巨头均有出手占地,却在战略级定义上,多为PC互联网端的战略延展而非迫切变现,冷眼看着中小应用商喋血互殴。而今微信带来的危机感却强烈到同量级对手都不得不为之侧目的地步。
为应对微信来袭,各大巨头可谓不遗余力,最令人咋舌的战略应对出自极少与腾讯系正面竞争的阿里系。2013年3月,阿里系入手新浪微博以18%的比例控股。短短数十天后,阿里系再度出手控股高德地图。几个月后,新浪微博淘宝版上线,将新浪微博流量直接导向淘宝中小商户。众所周知,阿里系强于电商,收购社交基因的新浪微博显然不是为了在这家亏损到一塌糊涂的公司分股利,更多的战略眼光就是看重其“社交”可能给阿里生态带来的优势。同样,高德地图在地图入口级应用中名列前茅,阿里系拿下地图入口意欲何为?把社交、电商、移动地理位置技术三合一的胸襟暴露于天下——而这一切,怎么看都只能是为了与微信争夺那O2O的锦绣河山。
类似的事情远远不止阿里系在布局,百度在2013年7月,以18.5亿美元收购91无线的百分百股份,之前的百度垄断力在于网页搜索流量,以及爱奇艺的视频流量(但视频交锋战局复杂得多,爱奇艺虽把控桥头堡,远未到入口级流量的地步)。与在移动端受制于用户行为不同,百度仅强于百度地图的入口流量控制,收购91无线一方面为对战360做多战线布局,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拿下重要的一张应用分发口通行证。同样,百度以3.7亿美元完成对视频客户端软件PPS的收购并整合至百度旗下视频业务爱奇艺矩阵内,这意味着百度同步还规划在移动与桌面视频客户端入口占一席之地。
如果说上述的若干收购还可以解释为“多战线”或“生态需求”这类较为文雅的词汇,那网易宣布联手中国电信推出易信则等于与微信面对面交锋。易信的功能性不如微信这般丰富,但“免费流量”计划的提出,无疑意味着网易与电信这两位大佬不惜血本一搏的态度。无独有偶,阿里巴巴也推出自有社交产品“来往”,并且紧锣密鼓给出“免流量计划”,通过马云亲自挂帅推“来往”的重视程度,阿里内部将“微信”视为什么样级别的怪兽可想而知。类似的活儿,各大巨头针锋相对,盛大“有你”(Youni)同样挂着免费聊天的社交招牌,而苏宁也低调摆出战阵,社交工具“云信”整装待发……早有媒体给出“千信大战”的定义,预测微信面临的小伙伴们一个个在穷凶极恶地规划着逆袭。
无论如何,更多的竞争对手,说明微信的威胁被各大巨头所正视,对用户而言,也意味着更多的使用选择,在微信看来,已手握6亿用户是最稳固的竞争壁垒,何况微信背后腾讯生态这座大旗,又岂是轻易会被撼动?话虽这样说,微信也没有自傲到“天下英雄莫能挡”的态度,2013年10月底,微信宣布服务号认证战略,品牌服务号支付300元获取认证后便可启用之前一直被禁锢的服务号各类接口,这意味着API接口解禁,一夜间留给品牌完全的定制化API操作空间。这条新闻,在诸多巨头纷纷抢占社交滩头阵地的热议中似乎不算抢眼,但熟悉微信的营销者们却集体热血沸腾,API开放是何等锦绣的商业前景?这等于微信将本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钥匙扔给玩家,让玩家随心所欲定义自己所需要的服务号功能,意味着只要有靠谱的创新营销思路与可靠技术,微信这个房东默许任何一个房客装修租赁的商铺门面,再也不需要千人一面,营销人的手段能在API接口开放中展现想象力的极致!
社交互动产品的华山论剑,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各个巨头各显神通,用资本抢战略进度的举措,显示着移动端的跑马圈地逐步升温至白热化。而这一切,均由腾讯微信步步相逼迫使行业被动破局,微信看似仅有一个简单的绿色应用,却是一项平台级应用,四两拨千斤驱动移动互联网的巨轮加速行驶,而未来的商战还将延续很久,很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