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PC互联网领域的在线交易市场份额,并不存在太大的悬念,如果将在线交易划分为B2B(企业与企业)、B2C(企业对个人)以及C2C(个人对个人)的话,能明确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阿里巴巴战略集团的领衔高度无法撼动。
从B2B市场份额来看,阿里巴巴战略集团牢牢把握住超过46%的筹码,而这半壁江山的数据如果与竞争对手做参照,会发现排名第二位至第五位的环球资源、慧聪、中国制造网、敦煌网、海虹医药网累计市场份额亦不过20%左右,阿里系一骑绝尘之态一目了然。
而在B2C市场,同样是阿里巴巴一家独大,天猫掌握的份额达到整体市场规模的50%以上,超过排名第二的京东商城1.5倍。
视线转向C2C市场,2013年上半年,淘宝集市以96.1%的市场份额垄断整个中国C2C市场——而淘宝背后的大佬,毫无疑问,也是阿里巴巴集团。
综上所述的B2B、B2C、C2C份额数据,都只能带给观察者一种直观印象:在PC互联网时代的电商,阿里系已经处在无人争锋的战略高度,任何竞争对手想把手插入到阿里系地盘上分一杯羹,都需要支付庞大的代价亦未必能逾越阿里巴巴缔造的防御壁垒。
可在移动电商莅临的时代,一切都有所不同,几乎所有的入局者都想到了电商争夺战的地盘延展,移动电商是一个产业边界膨胀速度近似于恐怖的领域,就算是阿里巴巴也无力拍着胸脯说自己能一夜之间就归拢移动电商,既然如此,在PC互联网电商市场竞争处在劣势的对手们,纷纷寻求移动电商的圈地格局便毫不奇怪。在很多竞争对手心目中,如果能提前占据移动电商的桥头堡,日后阿里巴巴垄断PC互联网电商,自己独霸移动电商,划江而治的前景何等壮观?然而,这并不简单!
阿里系在PC互联网领域的电商垄断力优势之所以无法贯通移动端,很大的原因在于受制于用户行为习惯,在PC端的购物用户多以浏览器作为接入渠道,以阿里系电商(B2C天猫或C2C淘宝集市)作为入口,但在移动互联网界面上,用户需要改变的行为习惯是用APP应用形成购买决策与执行操作。别小看这貌似不起眼的变化,恰成为阿里巴巴心头永远的痛——在PC互联网电商界面上,用户可以一个浏览器多标签页面到处比价,购物的同时听音乐、看小说、与朋友聊天等各种动作并行,该习惯一旦转移到移动互联网端便立刻水土不服,多数智能手机打开购物APP后,用户无法简单地通过标签切换执行多个操作动作,不可能浏览某个APP的同时,又打开若干不同的购物APP进行比价,亦缺少购物的同时还聊天、看小说的并行可能性。仅仅这一个无法逾越的操作障碍,便让阿里巴巴遇到移动电商布局上的致命挑战。
第一战略集团的麻烦,就是第二战略集团的机会——自古以来,战略布局永远如此。
阿里巴巴在移动电商的布局瓶颈,留出的遐想空间令京东、苏宁、当当均欢呼雀跃,虽然这些PC互联网电商巨头们也一样面临阿里系布局时的同样困境,可该困境的存在,已经极大地削弱了阿里巴巴归拢移动电商的战略筹码分量。换而言之,在移动电商领域,各大巨头几乎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继而引发的势必是移动电商消费者的争夺,谁能在这个全新的蓝海捕获更多的消费者以抵消阿里系从PC互联网电商中导入的原阿里系消费者优势,谁就是该领域的王——没有之一。
就在这样的局面下,腾讯用微信作为杀手锏,狠狠地给了一切竞争者一次重击。
在很多用户心目中,似乎腾讯等同于QQ、新闻门户或者游戏,实则不然,千亿美元体量的腾讯是不折不扣的跨界巨无霸,过去的三年,腾讯不惜血本收购各大垂直领域市场份额领先的电商,尽管该动作相对低调且不引人注目,“腾讯系电商”仍然被业界观察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郑重提出。5.4%的市场份额,B2C领域名列第四,该数据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百分比,相反意味着太多的潜台词。(www.xing528.com)
要知道,致力于移动电商圈地的巨头均为根正苗红的电商血统,腾讯用微信打出的这张牌却迥然不同,这是一张社交牌,用微信的社交能量快速缔造流量入口优势,进而用入口优势形成流量分配权。要知道,电商从来不可能是用户首选的入口级流量,而社交却是真金白银的刚性流量,一旦微信帮助腾讯系电商把握住移动流量的上游,各大电商仰其鼻息根本不是什么神话,届时谁能在移动电商这锅里面吃多吃少,毫无疑问得看腾讯系电商自身是不是吃饱了才会有一些残羹冷炙外部分配。
这不是任何一家竞争者希望看到的,尤其是阿里巴巴,就像马云所说的那样:“微信,开始让我感觉到害怕。”
不论你是否承认,中文互联网PC端传统电子商务市场已经基本被几大互联网巨头所垄断,中小战略集团受限于竞争手段单一、核心价值缺失、用户基数的先天不良等问题,在电子商务市场经营上举步维艰,“价格战”、“促销战”打得不亦乐乎,只为了那哪怕1%的市场份额。传统的PC端电子商务市场真正进入了“寡头垄断”的市场经济格局,中小企业的进入壁垒和运营成本巨大。
而在移动电商领域,却有别于互联网产业典型的“一家独大、强强联盟”的寡头竞争格局。互联网巨头、电商巨鳄主要奋战于泛市场,旨在继续扩大其电子商务的影响力,而由中小企业所构建的战略集团则依托其核心竞争力,在移动电商的细分领域开展竞争,取得了不错的反响,赢得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因此,现阶段我国的移动电商产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形态,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独特发展形态。
现阶段的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主要呈现出三种不同的产业发展形态,犹如“三驾马车”,推动移动电商产业不断向前大踏步前进。不同的移动电商企业依据其企业自身情况的不同,依托不同的产业发展形势,开展移动电商服务。
第一种发展形势,即互联网巨头生态内的移动电商平台。腾讯、新浪、阿里等互联网大鳄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上,依托其庞大的既有使用群体、先进的开发技术与功能平台,为移动电商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阿里的“淘宝移动商城”中,用户可完成从商品浏览到在线下单,从优惠信息浏览到个人账户的管理的“一站式”服务,满足各类人群的使用需求。
第二种发展形态,即企业自主开发搭载特定功能载体的产品(APP应用),这种发展形态,作为众多中小电商企业进入移动电商市场的主要方式,能够帮助企业深耕细分领域,为移动用户提供专业化的深层次服务,抢占市场份额,形成规模效应。如快钱公司推出的全新移动支付平台“快+”,提供了手机语音支付、WAP网关支付、InAPP、快刷等在内的完整的手机支付环境,相对于阿里的在线支付功能,专业性更高、实用性更强。
第三种发展形态,即嵌入web页面的Miniweb网页购买。这种方式占用资源少,进入门槛低,研发成本较低,现阶段一些小微型企业会通过这种方式进入移动电商行业。但这种发展形态用户体验度不高(现在大部分人不相信网站跳转后的网购页面),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同时,移动广告服务商也无法在这种运作机制下,为客户提供CPA、CPS等效果指标保证。因此,这种移动电商发展形态正在逐步的摸索中艰难前进。
我国的移动电商市场,在产业外部不断“井喷式”增长的同时,在产业内部的格局架构上,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无间道”。综合性的移动电商平台和专业性的企业自主研发的功能应用的分庭抗礼,“你方唱罢我登场”,形成了与传统PC端移动电商发展截然不同的市场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