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传播定义为“说”是一种落伍的执行方式,伴随互联网社会化产品的蓬勃发展,较之品牌一厢情愿的“说”,听众反而有更强大的自主权,以微信为例,微信用户可以选择成为某品牌的粉丝,自然也可以选择退出,谁都无法强制要求消费者像学习标准化课程一样全神贯注地接受品牌传播的信息。
因而,在微信平台品牌传播之前,需要从本源逆转“单口相声”的观念误区。
如何帮助品牌用一套微信传播策略与听众打成一片?
首要任务绝不是滔滔不绝地把品牌信息堆砌到公众账号的推送栏,而是细致分析微信传播背景。
一些问题,需要品牌传播者在启动实战之前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过程可以是调研,也可以是现成的数据报告,总之需要一份有翔实数据支撑的背景分析报告,帮助这些问题获得解答。
问题一:本品牌所处的行业业态,适合微信传播么?
微信不是万能膏药,能建立在微信体系上的传播机制,也有其规律可循,如行业业态更容易产生传播价值或更容易形成传播效果。例如,在中国三百六十行中明确任何情况下都不做广告不做吆喝的殡葬业,就算人人皆知中国跨入老龄化社会且殡葬业的目标人群庞大,也不可能指望微信去传播殡葬业价值理念。
问题二:本品牌的潜在消费者人群,与微信人群匹配么?(www.xing528.com)
使用微信作为传播品牌的前提,是品牌受众在微信阵地的高度聚合,如果绝大多数品牌消费者并不习惯通过微信接受品牌信息,那么在微信上的传播策略就有点类似于抛媚眼给瞎子,徒伤人力、财力,难获理想效果。
问题三:潜在消费者人群,通常在微信上聊什么?
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地域的潜在消费者,在微信上的沟通内容均不相同,想要利用微信向目标人群做品牌信息传播,需要迎合潜在消费者人群的喜好。
问题四:哪些表达方式,最容易获取潜在消费人群的共鸣?
70后可能会对日剧《东京爱情故事》有极强的怀旧感,80后则会对《灌篮高手》念念不忘,潜在消费人群在看到哪些传播内容时,会由衷地感觉到触动?这将直接关系到传播获取到的深度与广度。
类似上述的背景分析类问题,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品牌传播者根据所处业态以及品牌受众习惯,通过周密的调研,给自身以答案,并且作为传播策略制订的参考依据。
任何基于“说”的传播模式,最终转化为文字、视频、图片都是浮云般的表象,透析到目标消费者一个个ID背后的喜怒哀乐,是“说”的根本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