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在改变,城乡一体化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阶段,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一体化。
中共十六大以来,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一批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实施,城市体系和功能不断完善,人口和经济的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作出了战略部署。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增加1.35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中国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城镇化率突破50%。中共十八大以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加快,力度加大。例如,北京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和谐宜居之都,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良好开局。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是实践中的“大手笔”,引世人瞩目。最新数据表明,2016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9298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7.35%。(1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5年4月30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并强调:“我们一定要抓紧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习近平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这深刻揭示了城市与农村发展的本质和必然联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它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中国必须坚持的战略思想。
经过多年改革,中国城乡间产品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已经提高,工农产品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注入了活力。但是中国要素市场改革明显滞后,特别是城乡间要素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仍较低,既使农村利益大量流失,又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要素市场,也称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有金融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生产要素市场中的各个市场是互相连接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素市场建设必须有全局的眼光,统筹协调,结合实际,重点发力。
例如,应把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着力点,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应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消除就业歧视。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条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的具体方式,在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程序的基础上重点调整征地价格形成办法,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加快构建竞争适度、价格合理、服务便捷、普惠“三农”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加强要素市场建设,中国各地区在实践中各具特色。例如,安徽省推进城乡融合,一是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对原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进行整合,最终形成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工资福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二是加快建立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切实加强城乡一体的农村建设用地平台建设,形成规范、有序、便捷的土地市场。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同地、同价、同权”和“两种产权,一个市场”的原则,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和“双挂钩”试点工作。三是加快农村银行组建步伐。全省开业农村银行累计达34家,开业村镇银行7家,批准筹建小额贷款公司218家,开业140家,各类担保公司数量已有500多家。(14)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坚持使市场在城乡间的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在消除城乡体制壁垒、编制城乡发展规划、建设城乡基础设施、提供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
政府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一是推进各级各类规划城乡全覆盖。编制各级各类规划,树立全域规划的理念,把城乡作为整体进行统筹谋划,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二是推进基础设施城乡互联互通。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养护和安全管理机制。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三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健全有利于财力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的财政体制,逐步提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水平。
对此,浙江省的做法是坚持六个统筹。一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浙江省已形成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同时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大力发展以农家乐、农村休闲旅游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二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不断扩大农民创业、就业途径。建立县乡镇三级劳动保障平台,优化信息合同、维权等就业服务。三是统筹城乡人居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是“四美三宜两园”,即布局美、环境美、生活美和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乐园、市民休闲的乐园。四是统筹城乡民生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浙江省等级公路通村率、路面硬化率都达到100%,宽带接收率达到96%以上,93.5%的村建立了连锁便利店,公办乡村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达到98%。五是统筹城乡的体制改革,全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产业制度改革,确立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村集体经济股权。基本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六是统筹区域发展。不断减化相对贫困的程度。浙江省贫困标准每五年确定一次,按照农村户籍人口,收入最低的10%的人口即为扶贫对象。(15)
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应是重中之重。没有农业现代化,中国就无法迈入工业化强国的行列。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整个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农业增长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过度开垦土地资源和开采地下淡水资源,一味地追求土地等资源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则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差扩大,同时也带来了农产品安全隐患多、农业稀缺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态功能难以发挥的现代农业的世界性通病。(www.xing528.com)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头等任务。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优质、安全、高效农产品生产。只追求增产、不顾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的偏差,必须扭转。保护好国土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发挥好农业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功能。过度利用农业资源、不注重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偏差,必须扭转。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根本途径和动力是创新。要瞄准世界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紧扣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对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和粮食绿色增产模式等领域的科技攻关。要给农业注入创新的血液,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内生动力,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合力。(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现在,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中国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从农村迁往城镇。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即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届时仍将有近5亿人常住在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要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社会建设方面,要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特色,不搞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中国现有村庄320多万个,行政村65万个。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情况千差万别,不仅东、中、西部地区有差别,同一个地区也有较大差别,村庄整治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和完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握“四个坚持”“三个适应”和“四条红线”。“四个坚持”政策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三个相适应”: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四条红线”: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城乡一体化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单向的,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而发达国家的城乡一体化都是双向的,即:农村人向城市迁移的同时,城市人可以自愿到农村去生活、居住,也可以带着资本、技术下乡,让农村居民以土地入股,走工农经营的道路。这是第二阶段。中国应该由现在的单向城乡一体化走向双向城乡一体化。这样不但会提高农业生产率,而且会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以新型城镇化破解“三农”难题,以农业现代化支撑新型城镇化,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集中精力推进城镇化,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农业农村发展,更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
综上所述,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步入加速发展轨道。当前,各地纷纷在政府自上而下自觉推进和市场自下而上自发探索的合力作用下,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选择重点地区、重点领域进行突破式发展,大大加速了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例如,浙江省对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可贵的探索,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浙江模式”。浙江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促使城乡发展一体化走出了一条发展与创新双轮驱动、市场与政府合力推进的独特路径。比如义乌,倚农兴商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缩小城乡经济差距,从而构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形成了以农村内生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进而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独特路径。也就是以农民自发形成的工业生长方式,推动乡镇企业快速崛起并实现集群化发展,从而形成一大批具有专业特色的块状经济区,与之相关联的工业型城镇也大批兴起,提高了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水平,进而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加快了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显著特征是政府由默认民本自发性探索的“无为而治”,向政府自觉性引导的“有为而治”方向转变。进入21世纪之后,浙江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发达省份较早地步入了工业化中后期,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正确抉择。
又例如,河南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是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省份之一,在全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南省着力探索一条以不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模式与路径,着力打造全省城乡发展一体化示范区,确定济源市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板块,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在推进全域城乡发展一体化上作出示范。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完善金融、社保、就业等城乡服务体系,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体化。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管齐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障碍。对农产品实行价格补贴制度和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制度,通过立法完善农地征用补偿制度,率先取消城乡户籍划分、实行居住地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农村管理机制等。按照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要求,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倡导绿色健康、节约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把土地资源开发整理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紧密结合起来,以保护耕地资源、稳定粮食生产为前提。整合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切实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