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与水系统承载力相匹配的人口综合调控体系

构建与水系统承载力相匹配的人口综合调控体系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制定北京市人口发展规划,将涉及人口规模调控的相关部门的职能进行有效整合,细化人口调控工作主体、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做到人口发展与调控政策有章可循。一是建立跨区域人口管理机制。

构建与水系统承载力相匹配的人口综合调控体系

根据上述对北京市社会经济以及人口规模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人口因素对于北京市水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的制约和影响,其原因有三:

第一,北京市自2008年以来水资源用水最大户为生活用水,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在有限水资源承载之下,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一直大大低于国际公认重度缺水地区的界定线(人均1000 立方米的下限),属于资源型重度缺水水平,水安全问题堪忧;

第二,北京市经济发展中三次产业比例在2014年达到77.9%,而第三产业是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部门,其供水量随着人口规模增加也会相应增加;

第三,外来人口主导人口总量增长,由于北京城区租金和房价高企,很大一部分外来人口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地区,这些地区由于排水设施和水污染处理设施的相对缺乏,导致部分水污染的直排或未达标排放,对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

因此,结合北京现有社会经济现状,本报告提出应建立与水系统承载相匹配的首都人口综合调控体系:[47]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强有力的首都协调发展与人口调控机制。制定北京市人口发展规划,将涉及人口规模调控的相关部门的职能进行有效整合,细化人口调控工作主体、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做到人口发展与调控政策有章可循。制定完善并严格落实与各区县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人口布局与规模调控责任制;完善户籍人口迁入协调机制,严格户籍管理,改变进京户口多头审批、缺乏统一协调的局面;建立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定向安置的集中对接机制;建立全市统一的实有人口信息共享平台,形成健全的人口动态预警机制;建立完善的京津冀人口协同发展机制。

第二,强化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实施统一居住证制度,探索实施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全市联网、部门联动的“实有人口信息系统”,实现人口实时动态监控。二是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强化对流动人口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服务管理,健全完善外来人口就业服务体系,严格出租房屋管理。(www.xing528.com)

第三,发挥产业调控的作用实现人口规模结构调控。坚持“以业控人”,充分发挥产业调控的基础性作用,明确各区县功能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修订产业准入目录,确定应淘汰的产业目录清单,进一步完善人才准入政策,对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规划,实施人口评估和交通评价、水资源评价,围绕服务、职能定位,控制和疏解人口,提高低端产业的门槛,切实做到以经济调控为突破口来控制人口总量。

第四,以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带动人口布局优化。加大全市统筹力度,加快对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资源在全市内的优化配置,同时加大轨道交通建设力度,带动人口布局优化。这主要包括:推进中心城优质医疗资源疏解;推动中心城部分交通枢纽外迁;加快大容量、网络化轨道交通体系建设,加快轨道交通建设,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补上北京轨道交通建设的“短板”和“欠账”,是缓解北京交通拥堵、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增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长远和根本之计。

第五,严格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突破北京“单中心”城市空间格局,遏制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严格限制大规模开发建设,并对确需改造的区域设置更高的限制性条件,既要限制中心城“摊大”,也要阻止局部区域“摊厚”,从根本上遏制人口和资源向中心城的再集聚。

第六,集中力量加快建设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城市“副中心”,是国际上特大型城市解决“单中心”空间结构矛盾、缓解中心城人口压力的一条重要路径。当前,北京应集中精力加快建设通州城市“副中心”,通过合理规划,建立高规格的“副中心”开发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加快通州“副中心”重点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副中心”宜居水平。城市“副中心”对于形成人口“反磁力”中心、带动人口布局调整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第七,加强首都经济圈协作促进人口疏解。推动京津冀人口服务管理一体化。一是建立跨区域人口管理机制。共建京津冀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促进高层次人才共享与互动,推动三地专业人才和干部交流与互相挂职;共建一批产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引导首都部分服务业态向周边转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