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建立功能疏解基金,协助疏解主体消化疏解成本。考虑到功能疏解的成本负担问题,建议在市级层面统筹建立功能疏解基金,并明确区县的配套资金额度。功能疏解基金作为一种杠杆资金,撬动区县政府和各类主体积极筹措资金,参与功能疏解。功能疏解基金主要用于:鼓励有关企业或单位搬迁改造的奖励资金;补偿部分投资成本;市场搬迁改造的周转资金(如退还商户押金等);产业转型中的人员培训(如电商培训)资金等。
建立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奖惩机制。发布实施《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事业单位调整退出奖励办法》,对主动外迁的企事业单位、个体商户给予物质奖励。对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低端产业、过剩人口,通过规范管理,产业升级,减少相关产业和就业的规模。如提高低端行业企业水电气热等使用成本,促进低端业态的淘汰。
本着“瘦身健体”的原则,继续深化对首都经济功能的调整。呼吁建立“首都财政”,在区县开展财税改革试点。从根源上讲,北京“城市病”的爆发与我国现行的政绩考核体制和财税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市级政府和区县政府,乃至乡镇、街道都有经济考核和增加税收的多重压力。在此压力下,发展经济必然带来产业无序扩张,人口快速增长。因此,呼吁中央从国家治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北京作为首都的特殊地位,探索建立“首都特别预算机制”。首先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开展财税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核定收支基数,实行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由市级统筹两个城区的财政收支,使两个城区的财政与自身经济发展脱钩,降低经济无序发展冲动。在试点基础上,建立“首都财政”,由中央核定北京的收支基数,由中央财政对北京统收统支。使北京市政府和个区县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支撑“四个中心”定位上来。(www.xing528.com)
按照支撑首都功能的要求,进一步扩大产业疏解范围。除了加快淘汰、疏解“三高”产业,促进市场搬迁改造外,要按照支撑首都功能的要求,进一步扩大产业疏解范围,在经济规模上做“减法”。对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利润率低的一般制造业;缺乏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营分散,安全、卫生、质量缺乏保障的一般性生活服务业;水资源消耗较大的产业;占用空间大,对土地资源造成较大压力的区域性仓储物流业;区位指向性低,在异地经营更有优势的产业;支撑过境交通的交通运输业等,要明确细化疏解目录,做到“由点到面”,达到“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目的。
界定责任主体,明确产权主体在产业疏解和产业升级中的责任。目前,北京存在一批违规建设的批发市场,违规开设的经营场所。这些批发市场和经营场所土地性质多样,产权关系复杂。占用的土地既有城市建设用地,也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还有部分科研教学用地;产权主体有私人投资者、央企、市属国企、市属高校等。在产业疏解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土地性质、产权主体,然后明确产权主体在产业疏解和产业升级中的责任。不能够将所有疏解责任归于区县政府。针对违规建设的市场和违规经营场所,要确立“谁的孩子谁抱走”的责任原则,通过跨层级的协调机制,在区县政府的引导督促下,顺利推进产业疏解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