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星和胡智勇[53]以航空港客运量和每周航班数为基础,通过分析航空网络的结构特点揭示了中国城市体系的结构框架,并对未来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可能演变方向进行了预测。薛俊菲[54]以其收集的中国14 家主要航空公司的航线数据为基础,经相关分析证明航空网络中城市的航线数量与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基本上呈正相关趋势。在此基础上,作者将中国128 个通航城市划分为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中心城市和一般地方性中心城市四个等级,从航空网络的独特视角揭示了开放条件下中国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与分布格局。戴特奇、金凤君和王姣娥[55]应用1991年和2000年我国200 多个地级以上城市间城际铁路客流对我国城市空间相互作用与关联网络的演进进行了研究,研究考察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铁路客流变化,发现存在明显的区域重组、中心极化和空间关联升级现象,并分析了这些现象所体现的城市群结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汪明峰和宁越敏[56]建立了一种评价中国互联网城市可达性的方法,并对五大骨干网络的空间结构和节点可达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空间格局整体上趋于均衡,节点可达性基本遵循原有的城市等级体系,北京、广州和上海三大国家交换中心和几大区域核心节点城市的可达性位于网络顶层,而节点可达性的高低与城市地理区位存在紧密联系。
张闯、孟韬[57]选取了中国连锁百强企业的店铺网络为样本,应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测度方法,对中国城市间流通网络的整体属性及其层级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全国主要城市的完整流通网络已初步形成,但网络密度不高,并且网络的层级结构明显,北京和上海是流通网络的核心。这项研究虽然关注的焦点是中国城市间的流通体系,但充分借鉴了世界城市网络的理论和方法,并且透过城市流通网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城市网络的架构。金钟范[58]从基于企业活动为城市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因、企业组织联系为城市网络基础的认识出发,以企业跨国母子组织联系为根据,分析了中国和韩国城市跨国网络的结构特点。(www.xing528.com)
司尚奇、冯锋[59]基于网络信息检索对我国六大跨区域技术转移联盟中38个城市合作网络进行分析,运用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绘制了技术转移联盟中城市合作网络图,研究了各区域技术转移联盟中城市网络的密度和城市网络节点中心度等网络要素,发现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城市合作网络最为发达,北京、上海、武汉和兰州等城市的中介性较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