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网络是城市之间互动的物质载体。一般来说,越是重要的世界城市,越是具有高等级的机场或大容量信息网络等先进的基础设施。因而,世界城市之间基础设施网络的构成情况可以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世界城市网络的构成情况。加之数据资料也便于从相关渠道获取,因而对基础设施网络的研究,特别是在初期,成为对世界城市网络进行实证研究的重要方法。根据基础设施网络的不同,可以将此类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城市间交通设施网络为数据基础的研究,另一类是以城市间电讯基础设施数据为基础的研究。
城市间交通设施网络研究以城市间的航空基础设施数据为主,主要通过城市间航空旅行旅客数量来反映城市间的联系。史密斯(Smith)和汀布莱克(Timberlake)[20]采用1977—1997年度中6 个时段的世界城市间航空乘客流数据对世界城市间的关系和联系程度及这种模式的时阶段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全球城市化模式是以世界体系分析所预测的不均衡动态发展为特征的。[21]卡坦(Cattan)首次将流量而非节点列为主要关注点,不再只是提供一个节点的等级序列名单,而是描绘出关系逻辑下的我们这个世界的地理图像。史密斯和汀布莱克以及卡坦的研究相较之前的研究是个巨大的进步,因为他们不再假设航空数据可以直接用来反映全球城市网络。Matsumoto[22]运用航空交通流研究了1982、1998年和2000年的国际城市体系。Derudder[23]和Witlox 在他们的研究中使用了一种新的航空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了旅行社通过GDS(全球订票系统,Global Distribution Systems)这一电子平台订票的信息。这一数据未区分国内和国际航班,并且包含的信息是关于真实行程的,因而能够更真实准确地反映城市之间的流动情况。Max 和Timberlake[24]运用航空客流数据来研究中国城市在世界城市网络中所处的位置,研究发现北京在1990年的时候是中国排名第一的世界城市,到了2005年的时候上海已经变成了中国排名第一的世界城市。(www.xing528.com)
以城市间电讯基础设施为数据基础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城市间互联网的基础结构(如带宽)、电讯通讯容量等数据来反映城市间的联系。Malecki 认为,互联网主干网络集中于重要城市,因此可以通过世界主要城市所拥有的网络带宽以及网络数量等数据资料来解释在互联网作用下的世界城市。Moss和Townsend[25]发现1997年有一组7 个都市区是城市间骨干网的区域中心。Townsend[26]发现类似纽约这样的全球城市与国外的互联网联系非常依赖国内的一些区域中心的门户作用。Townsend[27]还对登记域名和骨干网络进行了分析,发现网络技术已经广泛扩散到大中型城市区域。Malecki[28]考察了构成“网络的网络”的基础设施以及互联网设施的空间格局,发现互联网(节点)网络呈现出类似城市等级的结构模式,互联网骨干网络的全球偏好朝向世界城市发展的倾向是相当明显的。Rutherford[29]等人指出,维也纳和布拉格拥有良好的网络覆盖和高带宽,是因为它们扮演了东欧和西欧中区区域之间的门户角色,这使它们的重要性比使用其他度量方法显得更为突出。Choi[30]等采用互联网骨干网带宽和航空乘客交通数据,对互联网骨干网的结构和2002年82 个城市间的航空交通网络进行了研究,对互联网中个体城市的等级及其在航空交通网中的等级进行了显著性相关分析,发现互联网设施的区域集中再生产和维持了世界城市间的全球不平等和等级性。对电讯通讯容量的分析包括应用邮政流数据、电话通信数据等方面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