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语境中,很多时候讲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目标;在商业语境中,很多时候讲想法、打法、目标;在其他语境中,很多时候讲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如果说“增长”更像个目标的概念,那么“发展”既是想法、导向或出发点,也是目标、结果、落脚点,更是打法、过程和着力点。
一是用“发展导向”更好地理解“发展的出发点”。很多现实主义者认为问题导向最重要,很多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认为发展导向更重要。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个四十年的实践证明,只有系统性地发展谋划、发展运作与发展行动,而非搭上系统性增长的便车或者一个个解决剪不断理还乱的实际问题,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或引领发展。发展导向就是抓住最新机会、把握最新趋势、掌握最新方式、瞄准最新方向、激发最新动力,解决最新问题、破解新旧矛盾、完成时代任务。
二是用“发展过程”更好地理解“发展的着力点”。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依赖于生产函数的“投入-产出”,那么经济发展则是生态系统的“输入-输出”。这个生态系统,核心强调的是经济的智力条件、技术构成、组织方式、资源配置、制度结构五者的有机结合、循环闭环、自组织自成长。这个发展的“黑匣子”已不是技术、人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之间的数学函数关系,而是智力、技术、组织、资源、制度之间的生态演化关系。(www.xing528.com)
三是用“发展结构”更好地理解“发展的落脚点”。只有产生结构性变化的增长才能称之为发展;同样,经济发展还需体现出经济内在结构的重构和演进。在农业社会,通过物质资源要素投入、劳动力要素投入就能创造出更多物质财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加上人口资源增长,就可以带来农业产量增加;在商业社会,农产品有了剩余之后,劳动力资源有了转移可能,货币资本随之产生并发挥作用;在工业社会,伴随机器大工业资本投入发挥了作用,工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再后来,随着技术进步、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结构、专业领域逐步被拓展。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体而言,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历经一定初级的工业化之后,由于没有产生新结构(产业结构、动力结构、技术构成、治理结构等)及新动能(新思想、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等),以往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呈现出边际收益递减,进而产生缺口。从这个意义上,发展就是通过结构性谋划、结构性变革产生结构性重构,就是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的高度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