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经济地理条件下,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带来了重要改变,不仅重新定义了新经济地理学,还重新定义了经济发展学,使得一个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发生了代际变化,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从新经济地理学到新经济的地理。过去所讲的“经济地理”,主要是以地域为单元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活动的系统和它的发展过程,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类型和发展过程等。在新经济条件下,伴随信息技术的出现、生产力不断提升、人的价值的放大以及全球化不断延展,人们的经济活动或者一个地区的发展空间、发展战略、资源配置、发展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20世纪而出现的新的经济地理,让位于如今新经济意义上的地理。
二是从资源禀赋优势到人择自赋理论。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天赋、自赋、他赋”,也离不开“卡位、抢位、站位”。“天赋”的往往是资源禀赋,也可以理解为区域个性,需要找到真实的本我,让自身长板更长;“他赋”的往往是自上而下赋予,或外来因素、外生因素、外部压力,来得快去得也快,需要紧抓机遇;“自赋”往往是人择优势,需要自我塑造与不断超我,进而无中生有。“卡位”就是本来就应该能有的位卡上了;“抢位”就是这个位给谁都一样,但被有备而来的人给抢去了;“站位”就是自身基础不怎么样,但格局、视野不一样出现的势能就不一样。以往城市发展主要是基于天赋、他赋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但如今以“卡位、抢位、站位”的人择优势,深度影响城市发展的轨迹与命运,进而产生城市发展的差异。
三是从注重经济地理到注重人文地理。以往研究一个城市的发展,更重视经济与地理的关系,主要是将地理条件、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技资源、资本等相结合,研究特定地域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条件等。伴随城市发展纵向深化,一个地方的发展更需要追本溯源,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软环境条件越来越在城市战略、区域战略中地位更加突出,包括历史、文化、人文、经济、位势、产业等。真正能够成为改变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拐点的,是政治改革家的改革创新精神、产业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战略思想家的价值主张与远见。
四是从中心外围分化到前中后台协作。当前,全球经济形态加速从工业经济向创新经济方向转变,这也直接决定了国际产业分工及全球城市分工体系结构变迁,出现了“去工业城市中心化”与“立创新尖峰”并存的发展趋势。在此发展过程中,核心的发展问题,不是谁是中心、谁是外围的问题,而是一个城市如何提升前台、中台、后台的能力,多个城市如何体现前台、中台、后台有机结合的水平。
五是从强调区位优势到强调区域个性。以往的区位理论,主要解释了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还研究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在区位优势理论下,只有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在一起,才有更大的发展优势。但在全球化背景下,无论是一个城市能否在全球经济分工与产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是一个地区能否在激烈的国际及区际竞争中率先突围,取决于自身的个性是否突出。(www.xing528.com)
六是从县际竞争增长到城际竞合发展。当前新一轮城市化加快从以县域发展的中小城市发展格局,向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代表的国家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方向发展。在这个背景下,以县际竞争加快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让位于城际竞合发展。重点是围绕空间范围纵横交织、产业分工优势互补、创新生态共生共荣、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思想文化开放包容、体制机制相互弥合的基本特点,打造圈层联动、几何辐射、创新驱动、生态包容、产业引领的区域创新发展共同体。
七是从园区局部创新到城市全域创新。近年来我国产业地图与创新版图上,逐步出现了创新从园区走向城市、产业从城市走向城市圈、开放从城市群走向经济带的发展态势。高新区、自创区作为“小生境”已成为经济发达与经济发展水平适中的“城市”,对于一批经济发达城市迫切需要逐步成为全域创新之城;而以超级城市群为极点,以经济带为辐射面,以创新型城市为主要单元,以园区为节点,将成为我国城市创新版图的新结构。
八是从产城融合发展到科产城人融合。在新经济地理视角与规律下,打造一个新型都市圈或者超级城市群,核心是强调经济发展模式转换、城市发展模式转换、创新发展模式转换的“三螺旋”协同演进模式,以及集合产业功能、城市功能、创新功能的“科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科”就是科教资源、科技成果、科技服务,从资源、环境、机制到成效;“产”就是新兴产业、新兴企业、新兴业态;“城”就是从城市环境到城市生态,使城市功能、产业功能、创新功能在空间上结合。
图: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