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社会的实现,不仅需要“物”的链接,更需要实现“事”的联通,而核心是“人”的社交。因此,建设智能社会需要将代表“物”的数据、代表“事”的信息、代表“人”的情绪进行有机地整合,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机制引导,充分实现泛在物联网的高效连接,有效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共享平台,促进跨领域、跨系统、跨条块的服务应用,不断催生新价值和新服务。
一是创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机构。通过技术与文化、法制与社会的碰撞与融合,根植于城市实际需求和应用,核心是市民诉求的有效表达和反馈机制和渠道的建立,最终形成一套能够催生新服务、诞生新业态的开明管理理念、一种能够适应智能化城市产生生活的创新管理制度和一类能够有效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新型城市管理机构。诸多智慧城市建设之所以失败,在于政府对重点领域的掌控,难以用市场化、企业化、平台化、商业化的方式运作运营。
二是构筑泛在互联的城市感知网络。物联网及其相关技术,包括数字通信网络(神经)、嵌入式智能(大脑)、传感器和标记(感觉器官)和软件(知识和认知能力)等在城市中的全面落地和应用,最终将形成一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城市感知网络,让城市真正“活”起来,而其核心在于城市生产生活的时空关系不仅局限于现实的物理维度,更存在于虚拟的数据维度,而这也正是智能城市的技术基础。
三是组装通(共)用基础信息平台。智能社会的建设离不开诸如城市三维地图、GIS数据、测位数据、气象数据、人口迁徙数据等公共大数据的支撑,而这类数据的获取与收集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备的信息化手段与工具,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进一步集成与应用;而更重要的是将城市的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的生产数据、创新数据如何进行有效集成;打造高效便捷的“城市-居民实时交互界面”。(www.xing528.com)
四是强化智能社会各项场景应用。与智慧城市中设计的一系列条块化政务服务系统不同,智能社会更加强调以场景为核心,通过在城市数据湖中提炼出能相关的数据与信息资源,面向政务服务、市场运作、居民生活等的不同场景需求,研究开发海量的场景应用,并通过场景应用的交互与反馈,再次形成新的数据资源,形成良性循环,加速社会的智能化运转。
五是培养培育专业运营人才和机构。智能社会的高效运行,最终还需要落实在其背后的建设、管理、运营人员及团队上。除了当前各大技术公司已经锻炼出的智慧城市建设团队之外,还需要在智能社会建设之初,就要考虑同步培养有利于构筑超智能社会服务平台的研究开发人才和机构,以及灵活应用智能社会服务平台创造新价值和新服务的人才和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