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酝酿期的变革之路

改革开放:酝酿期的变革之路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农村改革与城市开放条件下,以及在体制外增量培育盘活体制内存量改革的逻辑下,经由“农转工、内转外、块转园”的发育,不仅为后来“制造+贸易”的外向型工业经济提供了发育基础,还决定了未来几十年的城市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酝酿期的变革之路

这一发展阶段从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到1991年全球“冷战”结束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基本形成传统经济地理的城市发展格局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发展格局。从时代特征看,自1960年到1990年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加速,一大批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地区或新兴市场实现了经济腾飞和经济崛起。从经济社会特征来看,我国总体上处于一个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国,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改革开放进程来看,我国开启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开放、从沿海到内陆、从局部到整体,从体制外增量培育到体制内存量改革的初步探索,处于以解放思想带动改革开放的重要孕育期、起步期。

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一般发展阶段

在这一发展阶段,伴随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突破,一些城市率先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制造业、加工业领域,产生了以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为代表的中小企业为主、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乡镇工业与块状经济,促进了早期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其中以苏南、浙南、珠三角等地区的城市最为典型。此后,伴随城市改革,尤其是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等布局及其相应的开放政策,一些东南地区、沿海城市率先加快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三来一补”贸易等,促进了内向经济向外向经济发展。(www.xing528.com)

这其中,出现了两类功能平台,对日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类是面向开放,即不少城市出现以吸引外资等为主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类是围绕改革,打破经济与科技“两张皮”,即不少城市出现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农村改革与城市开放条件下,以及在体制外增量培育盘活体制内存量改革的逻辑下,经由“农转工、内转外、块转园”的发育,不仅为后来“制造+贸易”的外向型工业经济提供了发育基础,还决定了未来几十年的城市发展格局。即具有“农转工、内转外、块转园”充分发育的城市一般都具有充足的发展后劲,而没有历经“农转工、内转外、块转园”充分发育的城市往往发展后劲不足、活力不强。

换言之,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历经了当时这种“可歌可泣”的发育过程。整体上有如下几种城市类型:一是凭借传统经济地理条件下的资源禀赋,如依靠煤炭、钢铁等资源或港口、沿江等区位条件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二是依赖计划经济条件下重大生产力布局,如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关城市;三是依靠行政权力配置资源的中心化发展,如省市统筹资源发展起来的、具有较高首位度的省会城市;四是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叠加红利释放,如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经济区等;五是在当时人口较多、面积较大、土地肥沃的农业城市,也曾一度辉煌。总之,在不同的城市发展逻辑、发展动力与发展机制下,呈现出市场化改革前的城市发展结构与发展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