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经济体内部差距过大,其整体发展最终将会受制于这种内部不平衡的影响。由于我国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过程中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差距不断拉大,使得中、西部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难以发挥,而这会导致未来国家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遇到阻碍,因此从长远来看,要实现我国在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地位升级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推动区域平衡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东、西部自然条件迥异,加上极为复杂的自然和历史等原因,使得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难度很大。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区域平衡发展的实现可以从两个思路着手:一是依靠东部产业发展,通过跨区域产业关联带动中、西部共同升级;二是设法加快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步伐,追赶东部。
从第一个思路出发,努力的方向是促进跨区域的产业关联,利用产业之间的供求关系,通过东、中、西部企业和产业之间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组成企业联系网络。但这一策略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攀升到产业价值链的较高环节,这样才可能把价值链相对较低的环节交由中、西部地区企业完成,通过拉动作用实现共同发展。但是,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仍处于跨国公司生产体系的下游,即组装加工低端环节,这样就难以发挥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关联效应。所以要利用产业关联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关键在于东部地区要尽快完成价值链升级,在原有的工业和技术基础上提升地位,提高核心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率,力争成为上游厂商,在拥有更大的产业主导力后再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形成国内企业间的价值链分工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就不只是关系到本地企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中、西部企业能否借力联动发展。在东部产业整体升级后,则应把战略重点转移到构建东西部企业的合作生产网络,使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价值链加长,从而其市场资源和经济利益不仅能为东部企业所用,也能惠及中、西部企业。(www.xing528.com)
从第二个思路出发,则需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西部企业的整体实力上,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和工业基础都与东部地区有较大的差距,资金和人才都流向东部地区。虽然可以通过“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但单纯依靠国家政策自上而下推动的作用相当有限,如果政策引导不能转化为市场行为,则政策的推行会面临很大的阻力,可能收效甚微,或者事倍功半。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应当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发展适宜的工业。单个企业要发展起来难度比较大,可以考虑组建一些大规模的重化工业产业集群,以集群内部的软硬件优势弥补地区自然条件劣势,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几个局部地点,再以点带面向周边地区辐射。另外,跨国公司在华FDI主要投向东部地区也是导致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一个原因,中、西部企业应该力争加入跨国公司生产体系,利用跨国公司资源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虽然中、西部地理条件不具优势,但土地、矿藏、林木等自然资源丰富,且工资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如果中、西部企业的技术水平达到一定标准,还是有可能列入跨国公司考虑的合作对象的。目前中、西部企业最需要做的就是努力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提高国产中间投入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力争达到跨国公司要求的标准。而政府也可以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调整促进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国产化,改变向下游最终产品倾斜的价格、投资、税收以及贷款等政策,转而为中上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通过优惠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中上游产业,以便为下游的加工贸易提供质优价廉的国内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崔玮等,2010)。
以上两条发展思路并不冲突,可以双管齐下,即加快推动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并构建东西部跨区域产业关联,同时在西部兴建一些大型产业集群,提升当地技术水平,力争融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以加快发展。两种发展模式互为支持,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缩小与东部的差距,逐步实现区域平衡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