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集群的扩展与完善

产业集群的扩展与完善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扩展和完善产业集群的策略现阶段中国已经形成很多不同规模的产业集群,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三大产业集群为代表。为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对促进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中国应当继续倡导建立和扩大产业集群,同时逐步完善现有产业集群的内部机制。

产业集群的扩展与完善

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兴的经济现象,也是当前被广泛认可的一种发展模式,很多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是依靠在特定产业形成的集群优势而融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规模大、层次高的产业集群对于吸引跨国公司高端生产环节和促进技术扩散有着显著的作用,并且在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时有着比单个企业更强的谈判能力,因此中国应当把扩展和完善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国际生产地位的一个重要策略。

(一)发展产业集群的积极影响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同类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一批飞速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如美国硅谷的IT产业集聚区、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化学产业集聚区、意大利普拉托的纺织产业集聚区、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聚区等。1990年,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来描述这种现象,之后产业集群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同时也成为很多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考虑。

由于产业集群往往是大量相关产业在地理位置接近的区域集中而形成,所以不仅有很多竞争关系的企业,也有很多上下游关系的企业,从这个角度来看,产业集群实质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相对于单个企业来说,产业集群的形态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因为地理上的集中导致产业集群企业可以产生正的外部性,这种正的外部性既表现在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方面,也表现在技术扩散等软环境方面。

从硬环境的角度看,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硬件条件,如便利的交通通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和配套的物流、仓储、检测、销售金融等服务设施,但为地理上单独存在的企业配备一系列硬件条件显然是缺乏经济性的。当产业集群形成后,由于同一地点的大量企业需要相似的服务设施,在产业集群周边自然会形成相应的配套服务体系,或者由政府搭建起适宜的服务平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样就可以形成完备的配套产业链和基础设施,改善区域的硬件环境,使产业集群内的每个企业共享便利的设施与服务,提高当地的行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从软环境的角度看,产业集群能够通过降低成本、刺激创新、加剧竞争等多种途径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首先,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是纵向和横向关系的集成,相互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合作关系,形成一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氛围。处于上下游的企业之间以合作关系为主,上下游企业同处一地可以实现采购本地化,节约空间交易成本,形成整个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往往存在激烈的竞争,但又可以共同进行新产品或新市场的开发,或者一起建立生产供应链。竞争关系保证了“优胜劣汰”的机制充分作用,刺激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开发差异化产品;合作关系则能够克服单个企业承担风险过大的问题。其次,地理上的聚集有利于加快产业集群内的技术交流和知识扩散,使学习效应呈裂变式扩张,从而能够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节奏。由于地点接近,企业能够互相学习,各个企业的新信息、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往往很快地在相互之间传播,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域内的其他企业,一方面避免了单个企业“闭门造车”式的重复性研发投入,另一方面,各种思想火花的相互碰撞又容易激发新的想法,产生新一轮的创新,推动技术变革。最后,产业集群有利于通过群体效应形成“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成为品牌的象征。区位品牌效应有利于本地招商引资,也有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获得关注和发展机会,这样也可以增强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不仅能通过有利的软硬件环境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还使得集群内的企业在与跨国公司价值链上游谈判时具有比单个企业更强的议价能力。相关企业之间通过分工协作形成了合力,从而以整体的形式获得国际分工网络中更大的权重,在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时可以为本国企业争取到更有利的利益分配方案。

目前,产业集群已被公认为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形式,除自发形成的诸多产业集群外,很多地方政府也在规划和兴建一些产业园区。可以说,产业集群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未来形态,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产业集群更是其生存发展的依托。中国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产业升级,不仅需要技术领先的大企业起到带头作用,也需要众多中小企业的广泛参与,需要各层次企业共同形成一批走国际化道路且蕴含内在成长性的产业集群。

(二)扩展和完善产业集群的策略(www.xing528.com)

现阶段中国已经形成很多不同规模的产业集群,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三大产业集群为代表。长江三角洲在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领域拥有较强的实力,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台式计算机、通信产品和家电产品的重要生产和出口基地,环渤海地区则集中了国内1/3的科研结构和大量技术人员,在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明显的研发优势。除以上几个大型产业集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中小产业集群,上文表6.1中列出了一些代表性产业集群。

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普遍存在下列问题:一是产业集群在不同产业领域的分布结构不合理,化纤纺织、制衣、制鞋、塑料、五金制品等轻工产业领域产业集群较多,大中型机械设备制造业和能源行业中的产业集群较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几个高科技园区,规模数量十分有限;二是技术含量不高,基本定位于中低端制造环节,创新不足;三是企业间关系以竞争为主,交流与合作不多;四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大企业很少参与;五是产学研结合程度低,产业集群的发展缺乏持续的智力支持。为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对促进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中国应当继续倡导建立和扩大产业集群,同时逐步完善现有产业集群的内部机制。

中国应当扩大产业集群覆盖的产业领域,尤其是在高技术和大中型机械设备产业领域,有必要规划和建设一些新的产业集群,对分散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引导其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发展。产业集群的规划应考虑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当地的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基础,选择本地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重点培育,把支柱产业变为主导产业,把单一产业变为产业群,把相互孤立的相关企业变成链条产业,并扩大形成产业集聚区。并且,还需要完善现有的产业集群,最大限度地激发产业集群促进技术创新的功能,我国可以考虑的策略包括:

第一,引导大企业加入产业集群,并通过其研发活动带动集群内部的技术创新。中小企业组建的产业集群虽然也有不少发展机会,但如果有龙头企业以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带动小企业向既定目标前进,还是更有利于集群竞争力的提高和整体升级。另外,创新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的中小企业往往缺乏研发所需的资金和技术条件,创新活动相对数量少、层次低,大企业则具备研发所需的条件,所以应当鼓励大企业加入产业集群,以自身的研发活动作为触发点,带动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共同进行相关的创新。

第二,推广企业合作发展模式。应该改变目前企业之间竞争大于协作,黏合度不高的现状,推动中小企业之间建立竞合关系的发展模式,以竞争促进创新,同时以合作弥补中小企业的规模劣势。政府可以搭建一些促进企业合作的平台,通过适当的鼓励政策加强企业之间在生产、知识、技术、经验等方面的纵向和横向分工协作。

第三,注重产业集群的开放性和国际化发展。产业集群不应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而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断同外界交流资源和信息以保持活力。在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产业集群只有融入国际产业链,充分利用全球市场才能实现长久的发展。所以,外地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外包、合同制造等各种对外经济联系都应被纳入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

第四,通过产学研结合提升产业集群的技术层次。美国硅谷是产学研一体化的集群典范,硅谷和斯坦福大学在知识、人才等方面的互动带动了硅谷经济的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大大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硅谷的成功彰显了知识与产业结合的重要性,也为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主要由企业构成,与大学和科研机构鲜有联系,集群内的企业得不到持续稳定的智力支持,在低技术层次徘徊,同时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又难以为产业所用。为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切实加强产业集群与当地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例如:让二者建立定期互访或座谈制度,探讨科研成果转化的可行性,科研院所根据企业现有产品提出改进意见,企业根据市场需要提出研究需求,通过横向课题由大学或科研机构去完成,等等。

第五,正确定位政府在产业集群建设中的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产业集群的形成应以企业为主体,同时,为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完善,政府应致力于构建支撑集群发展的功能性平台:为产业集群建设提供区位条件良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区域;为集群内的企业构建专业化的技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产业集群提供人力资本方面的支持;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渠道和高效的金融服务;为集群企业的商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提供营销渠道方面的帮助;另外,还应当为集群企业建立与生产配套的交通运输、配送服务、加工代理、仓储管理等物流网络系统(王立军,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