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观层次来看,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中不同企业的技术水平或品牌经营能力决定了其所处的价值链环节,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或拥有自主知名品牌的企业才有可能达到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如果一国企业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实力,该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就缺乏微观基础的支持。所以,企业能力升级是一国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必要条件,中国应当确立以企业能力升级为核心的分工地位提升路径,并考虑不同产业的价值链驱动机制特点,通过适当的策略促进企业能力升级。
(一)企业能力升级对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关键作用
上一节的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中的升级可以体现为产品升级、价值链升级、企业能力或角色升级、关联与溢出效应升级、产业间升级等不同的形式。其中,价值链升级可以视为一条主线,各种形式的升级本质上都以达到价值链的更高环节为目标,并内在地包含了价值链上不同幅度的攀升。企业角色或能力升级是从企业角度体现的价值链升级,即企业由于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而达到价值链上的更高位置;产品升级、产业间升级和关联与溢出效应升级是从产业角度体现的价值链升级,即企业所生产产品的价值发生了产业内层次的量变或产业间层次的质变,并且这种变化辐射到相关产业,带动后者沿所在价值链发生一定幅度的升级。
在理清各种升级形式的关系之后,不难看出企业能力升级是其他所有升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企业具备了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更强的竞争力,才有可能升任合同制造商、主要供应商等国际分工体系中更高端的角色,实现角色升级;同时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才可能具备更高的技术含量,从而实现产品升级;也只有一国同一产业内的多数企业都实现了能力升级,才可能实现该国在相应产业领域的国际分工地位提升。具体到中国在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内的地位升级,可以将价值链升级作为根本目标,以企业能力和角色升级作为切入点,以产品升级、产业间升级和关联与溢出效应升级作为升级结果的评价指标。
基于以上分析,中国在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内的升级路径应该以企业能力的升级为核心。目前,中国企业的制造能力已经很强大,亟待提升的是价值链当中位于制造环节之上的其他环节的能力,概括来说,就是要着力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生产效率、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具体来说,针对不同价值链驱动机制的产业,企业能力升级的要点应各有侧重——在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生产者驱动型产业中,中国企业能力升级的重点应放在积累科技知识与培育创新能力方面;在劳动密集型的购买者驱动型产业中,中国企业能力升级的重点则应放在加强品牌建设与拓展销售渠道方面。相应地,对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中国企业,国家可以根据其所在产业的特点采取适当策略推动企业在关键环节的能力升级,打造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升级的微观基础。
(二)促进本土企业能力升级的策略
1.促进本土企业学习能力升级的策略
中国企业总体技术和管理水平偏低,但在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知识扩散和技术溢出的效果,通过跨国公司的技术示范、产业前后向联系、人力资本流动等途径接近或接触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最终能够学到多少知识,取得多大的进步则取决于企业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
中国在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升级进程受到跨国公司国际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影响,在市场型、准层级型、网络型的不同治理模式下,领导厂商控制技术的严格程度和转移技术的意愿存在差别,但不论在哪种类型的跨国公司国际价值链治理模式下,企业的学习和积累技术的能力都对其地位攀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企业主动学习,并且善于学习,才能快速提高自身技术和管理水平,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所以,企业的学习能力决定了企业通过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实现地位升级的潜力,而提升本土企业的学习能力就成为促进企业能力升级的一个关键因素。
为提升中国企业的学习能力,应当在企业界倡导建立学习型组织。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将学习型组织定义为这样一种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学习如何共同学习。”[6]学习型组织的突出特征是:(1)强调学习性,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不断增长的学习力,强调学习是促进组织发展的持续推动力;(2)注重团队学习,强调以团队学习为特征,员工共同合作,一起解决问题;(3)一种知识创新性组织,能通过不断的自我创造并依靠知识的创造、获取和转移创造价值。
21世纪的社会日新月异,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更新极快,所以企业必须通过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才能保持和提高竞争力。中国企业目前普遍学习意识不够强,应该通过倡导建立学习型组织在企业界强化学习意识,营造学习氛围,让企业逐渐摒弃墨守成规的保守发展模式,树立经营与学习相结合、以学习促发展的理念,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只有企业改变观念,积极主动求新求变,才可能走上创新主导的发展道路。
2.促进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升级的策略
对那些属于生产者驱动型产业的中国企业来说,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其能力升级的核心部分。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而且大部分企业满足于技术模仿,依靠低成本进行市场竞争,技术创新意识不强。目前企业已成为我国R&D活动的主体,2012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投入的比重达到76.2%。[7]但是,企业技术吸收转化能力仍然比较弱,往往单纯引进技术而不注重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2009年我国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比值为1∶0.415,远远低于日本、韩国1∶10的比重。[8]同时,中国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功能也明显不足。2011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只有0.93%,而主要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已达到2.5%~4%;中小型企业则普遍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动力。这样的技术水平现状导致中国大量企业达不到“外包承接门槛”,不能通过承接外包进入跨国公司生产体系,部分企业虽然达到“外包承接门槛”,但由于缺乏学习能力而无法跨越“价值链跃升门槛”,持续在价值链低端徘徊,只有少数技术水平较高且善于学习的企业能够跨越上述两个门槛,不仅能通过承接外包进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而且具备了向价值链上游攀升的能力。
要改善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现状,一方面,政府应当通过激励机制改变当前我国企业满足现有技术或引进技术、缺乏创新精神的现状,要让企业从主观上高度重视技术学习和创新,树立起以创新求发展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在客观上营造有利于企业进行创新的环境与条件,引导企业在自身技术基础上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可以采取的策略主要有:(www.xing528.com)
第一,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加强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是当前R&D有关政策的重中之重。中国企业选择依赖技术引进而不重视创新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创新周期长、投入多、风险大。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可以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资源为企业创新提供方向性指导,减少技术创新的盲目性,倡导企业首先进行低风险的小幅技术创新,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如一定幅度的研发补贴,同时进一步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给企业以技术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在软环境方面,政府要加快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证创新成功的企业可以获得一定时期的垄断利润。对于参与跨国公司生产程度高的地区,为了更好地促进跨国公司技术扩散,当地政府可以在技术性环节出台鼓励合资或合作的政策,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建立起以其为中心的研发园区,形成研发集群。
第二,注重由技术模仿到技术创新的转化。
要在与跨国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加强技术吸收效果,中国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和较强的学习、吸收转化再创新的能力。亚洲经济体的技术创新层次普遍低于欧美国家,原始创新比较少,大多是模仿创新。例如,日本企业的技术进步往往遵循一个引进技术→模仿技术→掌握技术→工业化→改进技术→独创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吸收再创造的过程。对中国企业来说,现阶段可以重点发展模仿创新,以后再逐步走向原始创新。目前我国企业引进技术不少,但吸收转化再创新的成果很少。政府对鼓励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持体制还不够,今后可以考虑在对企业部分设备引进给予税收减免的基础上,对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也给予一定税收减免,尤其对吸收再创新成果显著的企业给予更多减免。另外,政府还需要通过发展教育培育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形成一支高效率的研发队伍,吸收、运用和改进引进的技术,完成由“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的转化。
第三,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潜力。
现阶段,在我国企业当中,技术开发基本由大中型企业来进行,中小企业普遍技术基础差,研发能力弱,高端人才不足,资金约束紧,缺乏自主创新动力,因此很少进行技术研发活动。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如美国,中小企业在一些重要领域里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新技术在数量上占总数的55%以上。据欧盟统计,中小企业R&D的单位投入所产生的新产品是大企业的3.5倍。这说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中国应该通过政策引导中小企业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搭建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服务平台,完善中小企业创新产业的政策体系。中小企业发展一般面临较大的资金和技术约束,可以鼓励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金融支持,并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为中小企业举办一些相关产业领域的技术讲座。
3.促进本土企业品牌经营能力升级的策略
对于那些属于购买者驱动型产业的中国企业来说,品牌经营能力的提升是其能力升级的核心部分。这类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鞋帽、纺织品、玩具、日用品等,与生产者驱动型产业相比,这些产业不存在很高的生产技术壁垒,中国之所以停留其中的低端制造环节,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主知名品牌及强大的分销渠道,因此,企业能力升级的关键就在于自主品牌建设和营销渠道拓展。我们可以采取的策略主要有:
第一,发展国际化特色的产品设计。
目前,中国企业大量为跨国公司贴牌生产,即从事OEM,由OEM起步向价值链上最临近环节的升级是达到自主设计生产(ODM),也就是要求企业在较强的制造能力之外还具备较强的产品设计能力,这样企业就不仅承接简单的加工制造工序,还承接产品设计这一更高附加值的环节。国家可以通过一些激励性措施引导有实力的本土企业往这个方向发展,聘请国际知名的设计师,建立自己的设计师团队,通过国际市场调研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各地文化特色,并由行业协会组织设计人员前往代表性国家参观学习,把国际流行元素和风格融入产品设计,增加产品在外观和品质上的吸引力,积极争取机会进入跨国公司生产体系的设计环节。
第二,加强自主品牌及营销渠道建设。
由ODM再向价值链的上一级攀升,就要实现自主品牌生产(OBM)。品牌拥有者处于国际生产体系的核心地位,是全球价值链上最高端的领导者。创造世界品牌是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方向,中国的大型企业应该逐步创建自己的品牌,并拓展自己的国际营销能力,以扩大产品的国际影响力,争取升级成为国际品牌拥有者,占据价值分配的有利地位。实际上,一些中国企业集团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企业一定要有国际化视野,从方方面面增加品牌的国际化元素,包括品牌名称的外文含义、商标图案的国际化色彩、广告策划在不同国家的本地化等事项。在此过程中,政府可以根据一些国外厂商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为企业提供一些指导。
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一般都有强大的营销网络作为支撑,所以发展全球营销能力也是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嵌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中国企业主要是利用跨国公司的销售渠道资源来扩大产品销售,在省力的同时难免受到市场隔层陷阱的制约。如果要发展自主品牌,就必须打造自己的营销团队,构建自己的全球营销网络,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出口、FDI等方式积极利用全球资源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可以考虑与有影响力的国外经销商合作或与跨国公司合作来推广中方的自主品牌产品,或者收购当地知名品牌,利用其已经成熟的营销网络来发展。在起步阶段可以优先考虑开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而政府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与有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协议为我国企业提供政治和法律保护以及其他尽可能的便利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