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厂商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会获得技术溢出效应,而通过技术进步影响两种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同时具体影响同样也取决于两种劳动力要素的相互关系。可见,从理论上分析,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随参与分工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愈发明显。

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一)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理论分析

收入分配包括劳动力与资本两类要素之间和劳动力内部不同类别劳动力之间等不同层面的分析,此处以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差距为例,分析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对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通过要素相对供给量和技术进步两个途径发生作用。

一方面,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后,发展中国家集中生产非熟练劳动力要素密集度较高的生产环节,将熟练劳动力要素密集度较高的生产环节产出的中间产品转而从发达国家进口,从而使原本从事被转移生产环节的生产要素被释放出来,要素市场上面临熟练劳动力相对非熟练劳动力供给过剩的局面,供求状态的改变会引发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即促使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产生向下的压力和趋势,但具体影响幅度取决于两种劳动力要素的相互关系。当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为互补关系时,熟练劳动力相对于非熟练劳动力供给上升会更大程度地缩小相对工资差距。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厂商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会获得技术溢出效应,而通过技术进步影响两种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同时具体影响同样也取决于两种劳动力要素的相互关系。若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为替代关系,当偏向熟练劳动力的技术进步发生时,相对工资差距会拉大;若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为互补关系,当偏向熟练劳动力的技术进步发生时,会引发相对工资差距的缩小。

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中,产品的技术水平不同,熟练劳动力投入的密集度不同,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一方面,产品的技术水平越高,发展中国家在分工格局中承担的生产环节越少,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后转而进口的中间产品更多,相比分工前的生产格局变化更大,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冲击也越大,即转移出去的生产环节释放要素引发的熟练劳动力相对供给增加更为严重,对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下降的压力也会更大。另一方面,参与分工产品的技术水平越高,转而进口的中间产品越多,对国内生产技术水平的技术溢出作用也更明显。可见,从理论上分析,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随参与分工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愈发明显。

此外,国际分工的格局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资本流动、要素价格变化、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提升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均会引发分工格局的变化,发展中国家有可能承担更多的生产环节,而在分工体系中承担生产任务的变化也会使得相对工资差距所受的影响呈现动态变化特征。

(二)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对中国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

考虑其他影响相对工资差距变化的因素,设立相关实证回归模型,记为模型(7),如(5.18)式所示:

根据上文对于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对相对工资差距影响机制的分析,我们需要明确中国国内要素市场上两种劳动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本书先将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相对供给变量进行控制,记为模型(8),如(5.19)式所示。一方面,可以从实际回归结果中得出两种劳动力要素的相互关系系数;另一方面,通过比较模型(8)和模型(7)中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变量的系数,也可以更清晰地体现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通过两种机制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回归方程中各变量的选取及指标构建说明如下:

(1)相对工资差距(w):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关于不同受教育程度工人相关统计的基础上,将接受初、中等教育的低技能和中等技能劳动力合称为非熟练劳动力,将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劳动力称为熟练劳动力,该数据库中有不同技能类型劳动力对应的劳动报酬比例和工作时间比例,可以据此计算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

(2)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变量(div):仍然采用外包指数和垂直专业化指数来衡量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程度。

(3)熟练劳动力的相对供给(S/U):与相对工资度量方法一致,我们根据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各自所占工作时间比例,计算出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作时间,来代表熟练劳动力的相对供给。

(4)国内工业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rd):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力度通常代表其对技术提升的重视程度,科技研发投入越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越快,进而对劳动力需求结构及相对工资产生影响。为了消除企业规模对研发支出的影响,我们采用了企业相对研发投入这一指标。而当前统计年鉴中关于分行业的科技活动数据都集中在大中型工业企业,因此使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经费内部支出额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其中,“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额”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产品销售收入”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值得注意的是,统计数据“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包括了科技活动人员的劳动报酬,会影响估计结果准确性,因此我们在计算时,将科技活动人员的劳动报酬从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剔除掉,科技活动人员的劳动报酬数据同样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5)资本—产出比(K/Y):代表行业的资本密集度水平,从具体数据来看,K为行业的资本存量,采用分行业年度固定资产净值指标,Y为行业总产出。

(6)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工业企业规模(Scale):在考虑其他影响相对工资变化因素时,除了加入以往文献中常考虑的研发投入和资本产出比变量外,我们还选取了外商直接投资和工业企业规模两个控制变量。FDI的进入通常会对国内企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有利于企业技术水平提高,因而FDI技术外溢的要素偏向性会直接导致国内企业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进而影响不同要素之间的收入分配。此处从投入角度,以行业实收资本中外商投资比重来衡量外商直接投资水平,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企业规模变量采用各行业工业总产值除以行业内企业个数来衡量企业平均规模,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为实现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书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的行业分类方法,选取16个工业行业进行研究,由于来自国内各统计年鉴的行业数据分类较细,经过合并与之相一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数据更新至2011年,因此选取这16个工业行业1995—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各变量的统计性描述见表5.13。

表5.13 各变量的统计性描述(www.xing528.com)

考虑到工资刚性等因素的存在,本书在回归过程中将被解释变量相对工资差距的一阶滞后项加入到回归模型中。在本书的回归模型中,包含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同时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变量也不可能是外生的,而外商直接投资变量也存在一定的内生性问题。我们构建的回归模型违反了解释变量严格外生的假定,不能简单地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此处仍然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YS-GMM)。表5.14给出了使用外包指数和垂直专业化比率代表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变量对模型(7)和(8)的回归结果。

观察回归结果,相对工资差距的一阶滞后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相对工资差距变化呈现一个稳定的时间趋势,也验证了工资调整刚性等制度性滞后的存在。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相对供给变量的影响系数均显著为负,且绝对值小于1,说明我国工业行业中两种劳动力要素之间为替代关系,劳动力要素市场熟练劳动力的相对供给增加会对相对工资差距缩小起到促进作用,具体来说,当熟练劳动力相对供给上升1%,将会引发相对工资差距缩小大约0.12%的幅度。

在模型(8)的回归结果中,分别采用外包指数和垂直专业化比率衡量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程度,其影响系数均为负,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在控制熟练劳动力相对供给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后,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通过改变两种劳动力要素相对生产率变化进而影响相对工资差距的作用不明显。

表5.14 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影响相对工资差距的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括号内为估计系数的标准差。

继续观察表5.14中模型(7)分别采用外包指数和垂直专业化比率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无论使用哪个变量,模型(7)中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变量的系数均为负,且显著性比模型(8)中的回归结果有了很大提高,说明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对相对工资差距缩小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且主要是通过影响熟练劳动力相对供给实现的。从模型(7)中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变量的系数来看,绝对值也明显大于模型(8)中的相应系数值,说明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通过提高劳动力市场上熟练劳动力的相对供给缩小了工资差距。以上结果表明,中国工业行业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将熟练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出去,相比参与分工之前生产格局的改变引发的熟练劳动力释放压力缩小了相对工资差距,也进一步验证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以承担非熟练劳动密集型环节为主。

上述分析说明中国工业行业在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中承担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上熟练劳动力相对供给过剩的局面,从而缩小了相对工资差距。从理论上分析,发展中国家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格局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参与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内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生产技术的提高降低生产成本,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得以承担更多生产环节,从而提升生产过程的熟练劳动力密集度,对熟练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增大,使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压缩相对工资差距的作用逐渐减弱。

在基准模型(7)中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变量与时间T的交叉乘积项,来分析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影响相对工资差距的动态变化,记为模型(9),如式5.20所示。

其他变量和回归方法同前所述。表5.15给出了分别采用外包指数和垂直专业化比率对模型(9)的回归结果。

表5.15 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对相对工资差距影响的动态变化

注:***、**、*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括号内为估计系数的标准差。

在表5.15的回归结果中,各变量的符号及显著性特征不变,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变量影响工资差距的系数由模型(7)中的γ1变为模型(9)中的γ12*T ,γ2显著为正,说明该综合系数的绝对值将随着变量T的增大而减小,即随着分工格局的不断变化,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对相对工资差距的负向影响确实会逐渐减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两个交叉乘积项系数的绝对值都非常微小,意味着虽然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缩小相对工资差距的效应有减弱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尚不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