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会产生技术扩散、资金供给、出口示范与竞争、产业关联等效应,这些都成为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渠道。
(一)技术扩散效应
技术进步是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扩散提供了途径,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起到了推动作用。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对于技术进步的影响在第二节已经进行了具体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二)资金供给效应
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资金供给效应主要体现在加工贸易的出口创汇,加工贸易出口规模的增长与增值率的提高为创汇提供了空间,为发展中国家积累了资金,为产业升级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些外汇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和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从而促进了产业的优化和升级。(www.xing528.com)
(三)出口示范与竞争效应
发展中国家以加工贸易等方式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客观上带来了明显的出口示范和市场竞争效应。通过加工贸易的示范作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业与企业逐步掌握了国际贸易惯例和业务流程,有利于解决贸易中的问题,促进出口。本国与海外市场建立稳定的联系后,还可以承接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而来的产业,这些产业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相对先进的,并有可能沿着产业链不断攀升,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在竞争效应方面,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意味着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必然促使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产业和企业提高竞争意识,更加注重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能力。
(四)产业关联效应
加工贸易是跨国公司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纳入其全球生产网络的载体,从长远利益出发,跨国公司需要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配套产业,进行当地采购。这会为发展中国家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一方面,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加强了上游产业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国内采购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技术规范对上游生产企业提出产品要求,设定质量标准,甚至派出技术人员对上游企业的生产加以指导,从而为关联和配套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持,提高了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