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理论分析表明,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能够影响到一国(地区)的技术进步。为了验证相关结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书使用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的衡量指标,分析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对于技术进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对技术进步的指标,即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
早期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主要采用索洛剩余法,但该方法要求生产函数已知、各种生产要素投入比例固定等,前提假设过于苛刻,在实际中难以满足,从而会造成估计的不准确性。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此处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SFA)[5]对生产率加以估计。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假设回归的误差项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记录了随机前沿分析模型无效率影响的误差,第二部分是相称性部分,允许跨国公司的随机变化,并且记录了测量误差和超出公司控制的外部冲击。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如(5.1)式所示:
其中,yk是观测结果,是由单个项目追求的最佳前沿目标(如最大产量),其中为前沿确定性部分,vk则是随机部分,服从。个别没有达到最优结果的统计量数额由uk给出,其中。在该问题的研究中,x和y通常代表投入和产出。
运用随机前沿模型对效率的估计如(5.2)式所示:
其中,Valueadd代表相应省市的工业增加值,Invest和Labor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扰动项vit代表了对称分量(统计噪音),uit(≥0)是低效率的变量。(www.xing528.com)
基于非参数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5.2)式进行估计,受到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选取使用的数据为2002—2008年间全国除港、澳、台、西藏以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根据国研网工业统计数据整理计算得到2002—2008年中国相关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其全要素生产率分布如图5.4所示:
图5.4 全要素生产率分布图
由图5.4可以看出,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分布是明显左偏的,主要集中在生产率较低区域,说明我国大多省份的技术进步相对落后。考虑地区产值的不同,采用不同省市的产值作为权重,重新绘制全要素生产率的分布图如图5.5所示:
图5.5 加权后的全要素生产率分布图
比较图5.4与图5.5的分布可以发现,在考虑各地区产值基础上,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地区占比有所增加,进一步说明我国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因此在实证分析中,应当考虑不同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异性,并加以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