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增加值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基于增加值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计算了基于总量贸易与增加值贸易两套数据的国际竞争力指标,结果呈现出大体相同的趋势,而增加值贸易数据由于消除了中间品贸易的重复计算,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中国制造业的实际竞争力。本节使用的数据仍来自于WIOD数据库,与第一节基于增加值贸易的出口状况分析相一致,除考察中国制造业总体的国际竞争力外,还将WIOD数据库国际投入产出表中的14个制造业部门划分为中高和高技术、中低技术、低技术三类分别加以分析。

基于增加值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前两节在跨国公司主导的新型国际分工背景下,重新考察了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规模、出口结构与技术含量,在此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从国际竞争力角度对中国在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中的地位进行分析。我们计算了基于总量贸易与增加值贸易两套数据的国际竞争力指标,结果呈现出大体相同的趋势,而增加值贸易数据由于消除了中间品贸易的重复计算,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中国制造业的实际竞争力。并且,基于增加值贸易数据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可以从价值增值角度反映分工利益,从而更为深入地反映分工地位。

本节使用的数据仍来自于WIOD数据库,与第一节基于增加值贸易的出口状况分析相一致,除考察中国制造业总体的国际竞争力外,还将WIOD数据库国际投入产出表中的14个制造业部门划分为中高和高技术、中低技术、低技术三类分别加以分析。为了更清晰地反映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地位,本节还选取典型经济体与中国进行对比。如第三章所述,全球生产网络具有明显的区块特征,由亚洲区块、北美区块和欧洲区块组成。其中,美国和德国分别是北美区块和欧洲区块的核心国家,日本和中国在亚洲区块具有重要地位,中国在中间品来源上主要依赖亚洲区块。据此,笔者选择美国、德国及亚洲主要经济体——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这五个国家(地区)与中国进行比较。根据戈利耶等(Gaulier et al.,2005)的研究,中国参与全球生产主要体现在两个分工网络——“三角模式”和“东亚生产网络”[3],本书确定的国家(地区)正是两个网络中的主要经济体。胡昭玲和张咏华(2012)的分析也表明,中国参与全球生产主要通过两个垂直专业化分工链条,即“亚洲新兴经济体/日本—中国—欧美”和“亚洲新兴经济体/日本—中国—亚洲新兴经济体/日本”,此处选取的国家(地区)正是两个分工链条上的典型代表。(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