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取了1995、2000、2005、2009四个年份,按照WIOD数据库所列的14个制造业部门,测度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复合技术含量、国内技术含量与国内技术含量指数,并计算了这三个指标的变化情况。如前所述,由于复合技术含量与国内技术含量的数值与各部门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等因素密切相关,比起各部门技术含量的绝对数值,我们更为关注复合技术含量与国内技术含量的变化(见表4.5、4.6),以及国内技术含量指数及其变化(见表4.7)。
表4.5 中国制造业分部门出口产品复合技术含量的变化(单位:%)
表4.6 中国制造业分部门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的变化(单位:%)
表4.7 中国制造业分部门出口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指数及变化(www.xing528.com)
由表4.5~4.7的计算结果,可以观察到如下一些现象:第一,2009年与1995年相比,中国制造业各部门出口产品的复合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绝大部分部门的国内技术含量指数也是上升的。这表明,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的整体技术层次和国内技术水平都有所提高。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物质与人力资本不断积累,研发投入增加,而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大量进口技术复杂度较高的中间产品,在引进外资、从事加工贸易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定的技术外溢与“干中学”等效应,这些都推动了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含量的提升。
第二,1995—2009年期间不同时段的情况有所区别,国内技术含量指数的提升主要发生在1995—2000年期间,2000年后的近十年间国内技术贡献度并没有显著提升,在多数部门还有所下降。这说明中国制造业出口总体技术含量的上升在2000年以前主要可归因于国内因素,而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加入WTO,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加深,进口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品成为中国出口技术含量上升的主要推动力。具体说,1995—2000年14个制造业部门的复合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都有明显提升,而国内技术含量的上升幅度普遍高于复合技术含量,因此,除个别部门外国内技术含量指数也呈现增长态势。2000—2005年各部门的复合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也都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后者的增长幅度低于前者,造成国内技术含量指数普遍小幅下降。2005—2009年各部门的三个指标呈现差异性变化,说明各部门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多数部门的国内技术含量与国内技术含量指数变化不大或有所下降。
第三,国内技术含量与国内技术含量指数的变化和复合技术含量的发展变化并不完全一致,说明在跨国公司主导的产品内国际分工盛行的背景下,仅从出口产品的总体技术含量判断,并不能就一国生产与出口的真实技术水平得出准确结论。例如,2005—2009年期间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复合技术含量明显提升,但其国内技术含量是下降的。又如,橡胶及塑料制品业在2005—2009年期间复合技术含量提升了11.92%,而国内技术含量仅提升了2.17%,这说明虽然该部门出口产品的整体技术含量提高了,但这主要是由于进口了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投入品,中国自身所从事生产环节的技术水平提升很有限,我国与国际先进生产水平的差距实际上拉大了,这一点可以从国内技术含量指数的变化中得到更直观的反映,该部门2005—2009年的国内技术含量指数下降了8.7%。
第四,从国内技术含量指数分析,1995、2000、2005、2009年这四年国内技术含量指数的平均值最高的两个行业为造纸、纸制品业以及印刷业和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业,均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指数平均值和2009年指数值最低的两个行业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两个行业在2005—2009年期间国内技术含量与国内技术含量指数下降的幅度也是最大的。我们注意到,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在这样的两个行业,中国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贡献度较低,并有下降的趋势。这说明虽然我国出口的技术含量总体上有所提高,但在我国制造业的生产中实际上大量嵌入了国外的生产工序,特别是在一些资本投入密集和技术复杂度较高的产品的生产中,中国大量进口国外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投入品,从事的只是低端的生产加工环节,本土的技术贡献度较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