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出口技术含量的分析与优化策略

出口技术含量的分析与优化策略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借鉴姚洋和张晔的测算方法,对中国制成品出口的整体和国内技术含量进行测度。本节计算了中国制造业分部门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及其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将制造业划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低技术四大类,选取典型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分技术类别进行跨国(地区)对比,以期对中国出口的真实技术水平和中国在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做出判断。

出口技术含量的分析与优化策略

如上节所述,中国在出口规模扩张的同时,出口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份额逐渐增加,占据了出口总额的绝大部分。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是在国际分工日益深化、以生产过程的垂直分割和生产环节的全球布局为主要特征的产品内分工盛行的背景下发生的。中国积极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以加工贸易的形式,大量进口国外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中间产品和核心部件,加工组装后再大规模出口最终产品。正因为如此,仅从出口的最终产品结构难以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做出准确判断,出口的最终产品所包含的总体技术含量也并不能真实反映我国所从事的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

那么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究竟如何?近些年来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罗德里克和肖特(Rodrik and Schott,2006)分别利用豪斯曼等(Hausmann et al.,2005)构造的产品复杂度指数及芬格和科瑞尼(Finger and Kreinin,1979)提出的出口相似度指数对中国出口产品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出口产品的复杂度大大超过了相似禀赋和收入水平的国家。与这种观点不同,埃米蒂和弗洛伊德(Amiti and Freund,2007)将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归因于加工贸易,认为如果不考虑加工贸易,中国制成品出口的技术含量实际上并未提高。许斌(Xu,2007)也指出中国的出口集中在少数高收入省份,按出口地区加权的收入水平对出口复杂度指数进行修正后,中国出口产品的复杂度并不像Rodrik(2006)和Schott(2006)认为的那样高;并且,考虑到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较低,以出口价格对出口复杂度指数加以调整后,得到的数值也明显降低了。姚洋和张晔(2008)则指出,上述研究都是把产品技术含量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而没有考虑国家间在不同产业环节上的分工,他们则把一国国内所从事的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从整个产品的技术含量中分离出来。(www.xing528.com)

本节借鉴姚洋和张晔(2008)的测算方法,对中国制成品出口的整体和国内技术含量进行测度。但与其研究使用国家统计局编制的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不同,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提供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进行测算。如第三章所述,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并没有对中间投入品的具体来源加以区分,无法确定各生产部门消耗的中间投入品中哪些是本国生产的、哪些是进口的,姚洋和张晔(2008)在计算出口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时将全部进口作为进口的中间投入品来处理。而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则将中间投入品分为国内生产的和进口的两大部分,认为二者具有不完全替代性,使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没有区分中间投入品来源所引起的误差。本节计算了中国制造业分部门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及其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将制造业划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低技术四大类,选取典型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分技术类别进行跨国(地区)对比,以期对中国出口的真实技术水平和中国在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做出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