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1995—201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从375亿美元一路攀升至1117亿美元,扩大了三倍之多。[2]在这些外国直接投资中,从事加工贸易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截至2012年6月,世界500强公司中已有大约490家在中国投资,世界上最主要的通信设备、电子产品、电脑、发电设备和制药生产商均将其国际生产网络扩展到中国。中国凭借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等比较优势,积极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并发展成为低端加工与组装环节的全球性生产基地,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重要体现。
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实施了典型的“双轨制”贸易政策——以高关税保护国内产业,同时通过设定特定类别产品的关税豁免来促进出口导向型产业的发展和刺激资本、技术流入,其中为出口而进口的中间品是享受关税豁免最重要的一类,而国外公司对中国的附属机构首次投资中的设备进口也可以享受关税减让。在这种贸易政策下,中国的国际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自1985年至今的30年中,一般贸易出口占GDP的比重上涨了不到1倍,而加工贸易出口占GDP的份额却增长了13倍之多。以1996年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首次达到50.5%为标志,加工贸易开始处于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地位。2006年之后,我国加工贸易在总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下滑,但仍占有重要地位。自1989年加工贸易开始出现顺差,其后顺差值有明显上升趋势,2012年加工贸易顺差达到3815亿美元,约占同期GDP增加值的63.8%。[3]表2.2及图2.3、2.4显示了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在整体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表2.2 加工贸易在中国商品贸易中的比重(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图2.3 中国加工贸易出口走势图(1981-2012年)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绘制。
图2.4 中国出口贸易方式构成(1981-2012年)(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绘制。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企业是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加工贸易的主体。表2.3列出了外资企业在中国外贸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从中可以看出,外资企业出口占比整体呈上升趋势,2012年外资企业在商品总出口中的比重约为50%,在加工贸易出口中的比重超过80%,这也反映出中国已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2.3 外资企业在中国商品出口中的比重(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重要体现,它的发展显示了我国参与该体系的历程和阶段特征。基于加工贸易视角的统计描述,我国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4]:
第一阶段(1978—1991年):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之初,从“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起步鼓励加工贸易的政策,以及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对外开放政策逐渐开拓了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与生产的局面。改革开放初期,加工贸易绝对金额以及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比都比较低,1981年加工贸易出口额仅为11.3亿美元,在总出口金额中仅占5.1%。在起步阶段,加工贸易出口额缓慢增长,但是加工贸易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却飞速增加,从1981年的5.1%增加至1991年的45.1%。在这一阶段,我国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最初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环节,从参与食品和纺织品的国际分工和生产起步,逐渐接触到更多技术水平较高的生产环节,机电等相关产品的加工贸易额逐渐增加。
第二阶段(1992—2001年):爬升阶段。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行讲话中市场开放的政策制度导向更加明确,推动我国进一步参与到国际分工与生产体系中,我国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程度明显提高。从加工贸易出口的规模来看,2001年加工贸易出口额比1992年增加了1078.3亿美元;加工贸易方式在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增加,1996年加工贸易方式占比达到55.8%,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
第三阶段(2002—2005年):腾飞阶段。2002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一历史性事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程度。在这一阶段,加工贸易额呈指数型快速增长,截至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4166.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了31.7%。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工贸易方式下,来料加工贸易的份额小幅度下降,从2002年的14.6%降至2005年的11.0%,进料加工贸易份额则有所上升,基本维持在40.7%~43.7%的区间内。总体上看,加工贸易在出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仍然保持在50%以上,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关键性地位。
第四阶段(2006—2012年):成熟阶段。在成熟阶段,越来越多的全球大型跨国公司进驻中国,许多跨国公司在掌控核心技术的前提下将部分研发中心设在中国国内,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这一时期,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国内扩大内需的环境和政策变动的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的绝对金额仅在2009年波动明显,其余年份仍然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虽然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但仍然保持在40%以上。并且,这一阶段我国参与国际生产体系获取的附加值和利益有所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