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形态不断演化,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也越来越全面和深刻。总体来说,随着跨国公司从早期的简单组织结构发展到后来的复合一体化战略,国际生产体系覆盖的领域越来越宽泛,结构越来越立体,生产体系的效率越来越高。国际市场上的厂商竞争也由单个企业的竞争逐渐转变为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生产体系之间的竞争。这一经济现象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展开了相关研究,不同学者对国际生产体系给出了不同的名称和定义,主要的叫法包括:国际生产体系(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ystem)、全球生产体系(Global Production System)、全球生产网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多国生产网络(Multinational Production Network)、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s)等。
在波特(Porter,1985)提出价值链的概念之后,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一些学者注意到价值链的全球分布现象。克鲁格曼(Krugman,1995)探讨了企业将内部各个价值环节在不同地理空间进行配置的能力问题。杰罗菲(Gereffi,1994、1999)在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全球商品链理论,认为全球商品链是“全球不同的企业在由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营销等行为组成的价值链中展开合作”,并指出全球商品链的组织结构依据组成要素从制度层面分为四个维度:一是投入—产出结构,指一项产品涉及设计、加工、销售等环节,不同环节需要不同的知识和技术投入;二是空间布局,指由于跨国公司将非核心业务外包而导致价值链各环节超越国家界限形成国际化生产体系;三是治理结构,指价值链当中的某些成员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协调各环节保证价值链功能的实现,从而形成不同的治理结构;四是体制框架,指国内和国际体制背景在各个节点上会对价值链产生影响。博罗斯和厄恩斯特(Borrus and Ernst,1997)意识到全球生产的网络组织关系,提出“生产网络”概念,指一种跨国界的生产组织,其中包含了价值链的全部环节并相互作用。科等(Coe et al.,2004)将全球生产网络定义为由厂商与非厂商机构为生产和分销商品与服务而结成的相互关联的全球组织关系网络,并指出该网络通过各种股权与非股权关系模糊了传统的组织边界,对区域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跨国公司视角出发,对于国际生产体系的有关定义和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将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理解为本国以外的生产网络。
利普希等(Lipsey et al.,1995)认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是指跨国公司控制的在其母国之外进行的全球范围生产系统。这一解释简单地将跨国公司生产活动分为国内外两部分,其定义仅适用于早期结构简单、子公司之间尚未形成一条产品生产价值链的跨国公司。例如,建立多国内独立生产体系的跨国公司,而不适合于执行复合一体化战略的现代跨国公司。
第二,国际生产体系是跨国公司控制下的国际价值增值活动的区位选择。
1993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跨国公司的各种职能是为一个或多个国际分市场生产同一种最终产品的过程中,在母公司及其海外子公司的一体化协作下共同完成的。该定义从母国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考虑了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内涵。(www.xing528.com)
第三,国际生产体系涉及的不仅是生产,而且囊括了企业扩张中的许多其他领域。
国内学者柴瑜(2003)认为国际生产体系是国际企业对国际经济环境做出反应后的产物,是多个国家的企业参与一个特定产品的不同阶段的职能组合过程,以跨国公司为中心形成了国际化的网络体系。在此过程中,跨国公司将不同的生产阶段分布在最有效率和成本最低的区位,利用不同区位的成本、资源、物流和市场差别来获取利益。刘德学等(2005)指出,全球生产网络(即国际生产体系)通常被定义为生产和提供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企业关系,这种关系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连接起来,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它构成了全球化的重要微观基础。
外国直接投资曾经是跨国公司主要的海外扩张形式,但从目前国际生产体系的实现形式来看,外国直接投资已不是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唯一方式,跨国公司往往通过与股权没有直接联系的技术、管理和销售渠道为东道国提供服务,称为非股权安排。非股权安排形式众多,主要包括许可生产或销售、交钥匙合同、分包、贴牌定制、战略性技术合作等。在某个生产体系当中,跨国公司往往充当领导厂商或旗舰企业(Flagship)的角色,通过把不同的生产环节配置在全球最适合的区域而把不同国家、地区的多个企业组织在一起,由此形成由其控制的国际生产体系。
刘春生(2008)对国际生产体系的定义如下:国际生产体系就是将领导厂商(跨国公司)原有的独资公司、合资公司等与外部的独立供应商、独立承包商、独立分销商及战略伙伴联盟等联系在一起,进行分工和有机结合,使分布于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生产过程之间建立以价值链为纽带的高度依存的关系。该定义同时考虑了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扩张的股权形式和非股权形式,将国际生产体系涉及的多个参与方及其合作关系以价值链为主线贯穿起来,是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定义。
综上所述,对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内涵的理解离不开几个关键点:一是以全球战略为出发点;二是以生产分割和区位安排为形式;三是以价值链和价值增值活动为主线;四是以高度灵活的治理方式为组织基础。当前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显著特点是“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全球化经营模式,采用这种模式正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全球资源而将价值链分割为不同环节,并把各环节安排到具有相应资源优势的不同区位,以得益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生产要素成本、资源、物流和市场方面的差别,从而建立起突破国家地理范围的国际生产体系,以实现以最低成本生产最优产品的目的,使自身具有更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考虑以上几个方面,这里将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定义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是指跨国公司控制下的国际价值增值活动的区位安排,即以跨国公司为中心,几个国家通过股权或非股权方式参与一个特定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的制造过程,目的在于有效实施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