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宁
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是国家确定的现行扶贫基本标准。中部地区贫困县贫困发生率降到2%以下,西部地区降到3%以下,是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基本要求。现行扶贫标准,是由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决定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世界银行专家也认为,如果把我国贫困户享受的安全饮水、学龄儿童营养午餐等公共服务算进去,我们的标准要高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标准,高于人均3.1美元的国际标准。因此,总体看这一标准是科学合理的。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脱贫攻坚一定要坚持现行扶贫标准,既不能降低标准,也不能吊高胃口。但从调研看,一些地方为确保顺利脱贫摘帽,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在扶贫标准上层层加码,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可能留下后遗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扶贫标准加码的主要表现
扶贫标准层层加码的主要表现是,一些地方在验收、督查、考核以及部署工作中,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收入标准、教育、医疗、住房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提出过高的要求。
一是目标偏高。“三保障”是指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安全住房有保障,但有些地区把目标定得过高。有的地方义务教育巩固率还不高,就提出高中教育免费。有的地方提出贫困人口看病基本不花钱,95%以上甚至100%的医药费均可报销。有的地方把解决住房安全扩大为给几乎全部贫困人口“免费盖新房”。
二是范围偏大。有些地区设定的扶贫标准远远超出“两不愁三保障”范围。不少地方对贫困村道路、通水、厕所改造、环境整治等都提出硬性要求。有的地方人口稀少,居住分散,也要求每个村有综合性的文化服务中心,包括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文体广场、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设施利用率很低,造成浪费。
三是互相攀比。有些地区未摘帽贫困县对标已摘帽贫困县,标准、措施相应加码,甚至出现“县越穷标准越高”现象。一个县对贫困家庭人居环境卫生进行“五改一增”,其他的县就加码搞“八改一增”,要求对贫困户改入户道路、改院、改厕、改厨、改墙和地、改照明、改门窗、改圈、增添必要家具等。有的缺水的贫困山区县,农村饮水安全还没有全部解决,但改厕不仅要改为水冲厕所,还要男女厕分开,建设三级沉淀池。改厨对厨房墙面、灶台铺面都提出具体要求。改墙和地要统一白灰粉刷,通往主房、厕所、厨房的道路必须硬化,并达到一定宽度。改门窗,除了要求门窗完整外,对窗框、窗纱、玻璃也提出要求。改圈要求牲畜圈舍内壁平整、外墙刷白、地面硬化、确保无臭等。有的县乡村道路状况很差,一些主要道路都不能畅通,但对贫困自然村的农户入户路硬化率提出较高要求。
此外,在对贫困户的具体帮扶上,有的地方看到其他地方对贫困户送彩电,就提出要对贫困户送“彩电+冰箱+洗衣机”。有的地方不从实际需求出发考虑生态扶贫公益岗位设置,提出户户安排护林员,可能造成人人有责,又人人无责,加大投入,反而影响护林效果。
二、扶贫标准加码带来诸多不良后果
经济发达、财力充裕的地方,适当提高地方扶贫标准,是必要的。但那些贫困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落后、脱贫很大程度靠外力帮扶的地方,提出远远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标准,甚至提出很多东部发达地区都难以实现的指标,看似自加压力、有助于更好实现脱贫,但在实际中,既不利于提高脱贫质量、实现稳定脱贫,也不利于社会公平,还可能造成一些不利后果。(www.xing528.com)
一是扶贫标准加码既增加脱贫难度,也加重地方财政负担、增加债务风险。设定过高的扶贫标准,将会大大增加脱贫难度,有的基层干部产生畏难情绪。有中部贫困县每年给每个贫困户的政府补助、帮扶资金等超过2万元,再算上移民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等政府投入更大。有的贫困县过度保障贫困群众医疗支出,医保基金出现严重收不抵支。本来中央和省级已经大幅增加了扶贫投入,但为了实现设定的过高目标,县里不得不大量借债,导致杠杆率攀升、金融风险升高。一些干部担心,高标准高投入下,即使咬紧牙关完成任务,恐怕也难以持续。如果脱贫以后支持力度减小,当前高投入支撑的脱贫成效也会相应缩减,到时可能引起群众的不满。
二是扶贫标准层层加码,在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政策差异大,形成“悬崖效应”。在贫困地区,达不到扶贫标准但生产生活存在一些困难的临界贫困村和贫困户普遍存在。相比于贫困村和贫困户能够享受大量政策帮扶,临界贫困村和贫困户受益较少。由于政府制定的退出标准高,贫困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收入等方面得到的支持远远超过非贫困村,几年下来,贫困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而原来基础差不多的临界贫困村,却得不到任何帮扶,几年都没啥变化。相邻的村,贫困村的道路修好了,但夹在中间的非贫困村无钱修路,道路难成网,群众意见大。贫困户每年获得大量补助、优惠,原先收入水平相差不多的临界贫困户则无法享受。有的地方在易地扶贫搬迁中,贫困户不花一分钱就在镇上甚至县城住上了新房子,而非贫困户辛辛苦苦在外打工十多年,才在差不多的位置买上了新房,这造成非贫困户尤其是临界贫困户心理不平衡,有的甚至联名上访,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不少地方都反映,贫困户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很高,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较低。有的县涉及扶贫工作的信访大多数是来自非贫困人口。
三是扶贫标准加码引发帮扶手段简单化,会带来“福利陷阱”。扶贫标准过高,靠贫困户的努力难以达到,一些地方政府就大包大揽。有的产业扶贫项目将财政扶持资金投入企业,贫困户从中分红。还有的将享受政府贴息的贫困户每户5万元的小额贷款,转给企业或合作社等,贫困户每年获得分红,实际上是吃政府的贴息。调查中甚至有的贫困户提出希望将承包地转给政府支持的龙头企业,这样就用不着自己干活,可以拿不太低的流转费。光伏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是脱贫攻坚中创造的新模式,是让贫困户享受发展成果的好形式,但如果演变成简单兜底,不利于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一些扶贫干部说,有的贫困户对项目不关心,希望政府最好给自己发钱,还有的贫困户没达到自己的要求,就不给帮扶干部签字认可。依靠输血式扶贫,大幅增加各类到户补贴、提高标准,一旦补贴项目中止,可能造成大面积返贫。
四是脱贫标准加码可能诱发短期行为,使脱贫攻坚“重硬轻软”。一些地方加码的扶贫标准中,主要是“硬件”方面。这导致地方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改善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展示成效”的硬件设施建设上,对确保硬件建设发挥效果的体制机制、组织保障、管理培训等“软的制度”方面重视不够。有的地方花大钱建设高标准学校、医院,购买高端仪器设备,但对教师、医生等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好的硬件不能发挥应有效益。有的地方跨越高山河谷修建公路,但对生态影响、维修管护成本和机制等缺乏制度设计和统筹考虑。有的地方易地扶贫搬迁,只注重盖房搬迁,忽视后续帮扶,对搬迁后解决就业创业,实现稳定脱贫缺乏系统安排。这些做法,使得“硬件”难以持续有效发挥作用,甚至可能造成巨大浪费。
三、几点建议
从当前各地的情况看,保持现有的支持力度和工作力度,完全有条件实现脱贫目标。在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两年多,扶贫标准不能搞层层加码,必须坚持现行标准,切实把精准扶贫做扎实。既要让广大贫困户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提高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巩固脱贫成果,也要积极借鉴脱贫攻坚中形成的好的发展思路,发扬脱贫攻坚中形成的好的工作作风,推进相关地区的协调发展。
第一,坚持现行标准,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整改。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全力以赴,更需要科学推进,不能搞政绩工程,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搞层层加码。对擅自提高标准、层层加码的行为,要及时予以制止。这一点,应当在以后的检查、考核和退出评估时予以体现。
第二,坚持现行标准,还要突出质量,注重“软硬结合”。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加强软件建设。贫困地区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机构,要重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培养。贫困村道路建设、河道整治、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等,要“建管并重”,建立管护运行长效机制。另外,要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上下足功夫,让“劳动光荣”“奋斗光荣”“脱贫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坚持现行标准,还要留有接口,要与乡村振兴衔接好。坚持标准不是不前进,是为了接下来做得更好。当前,脱贫攻坚任务压力不太大的地方,除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外,应当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和支持产业发展上,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让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都能从中受益,公平获得良好的发展条件和致富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